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深层推进,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诸多领域延伸,大学校园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毋庸置疑,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情感、品德的影响也将日益深远。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迅猛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内学术界针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这一主题仍然存在研究空间。经过文献回顾,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实效性仍有提高的空间,同时针对“途径”本身的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仍偏少,数据挖掘深度也有进一步加深的空间。
基于以上的判断,本文采取了实证研究的策略,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传播思想政治信息的途径及它的效果。通过对广东省P民办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网络以及同伴团体等“非正式途径”是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在获取思想政治信息的过程则表现为“兴趣指引”下的自主性;信息与途径的效果评估则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上的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度偏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偏弱;结合进一步的差异性检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引入了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将互联网对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对象。理论分析显示,在网络背景下,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主要有三个维度因素。一是信息的可接受度;二是信息接受对象的差异性;三是信息接受对象的自主性。并从这三个维度分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技术改进;其次,在传递信息内容上要兼顾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则应该有所创新;再次,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批判精神、辨别是非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平之上: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高校要建立与完善网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最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回应,在结语中建议思想政治教师勇于面对信息化的挑战,因为思想政治教师传统的“传教士”的角色已经逐渐淡化,角色转型是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无以回避的主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应对信息化时代跌宕起伏的滔滔洪流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