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信息的途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p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深层推进,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诸多领域延伸,大学校园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毋庸置疑,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情感、品德的影响也将日益深远。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迅猛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内学术界针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这一主题仍然存在研究空间。经过文献回顾,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实效性仍有提高的空间,同时针对“途径”本身的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仍偏少,数据挖掘深度也有进一步加深的空间。   基于以上的判断,本文采取了实证研究的策略,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传播思想政治信息的途径及它的效果。通过对广东省P民办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网络以及同伴团体等“非正式途径”是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在获取思想政治信息的过程则表现为“兴趣指引”下的自主性;信息与途径的效果评估则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上的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度偏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偏弱;结合进一步的差异性检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引入了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将互联网对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对象。理论分析显示,在网络背景下,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主要有三个维度因素。一是信息的可接受度;二是信息接受对象的差异性;三是信息接受对象的自主性。并从这三个维度分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技术改进;其次,在传递信息内容上要兼顾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则应该有所创新;再次,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批判精神、辨别是非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平之上: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高校要建立与完善网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最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回应,在结语中建议思想政治教师勇于面对信息化的挑战,因为思想政治教师传统的“传教士”的角色已经逐渐淡化,角色转型是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无以回避的主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应对信息化时代跌宕起伏的滔滔洪流的必然选择。
其他文献
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党内年轻的高素质群体,承担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的重任。大学生党员坚定“三个自信”与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直接关系到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影响成绩的因素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而一些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
期刊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各个层面延伸。高校由于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处于中国“网络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
新闻监督是新闻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代表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监督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社会公共领域尤其是公共权力所涉及与延伸的范围。新闻监督
银行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由于市场失灵的普遍存在,银行业也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形,因此需要依靠行政监管予以规范。银监会行使银行业微观监管职权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