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我国地震频发,而其中由于建构筑物倒塌所导致的伤亡占绝大部分,所以做好它们的抗震设防是极其重要的。现阶段框剪结构的建筑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计算机建模分析对于深入了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此类研究中大多数是利用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得到动力特性后,利用典型强震记录或人工地震波作为计算机建模分析的数据输入,而利用地震观测台阵测得的实际地震记录作为输入来分析高层结构的动力响应的例子并不多见,本文主要利用这点展开工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福州市一栋典型18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文章的主要内容为:(1)简要介绍了结构动力特性的研究方法、结构台阵的布设情况及其记录到的脉动和地震输入下建筑的振动反应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2)对结构台阵记录到的脉动以及地震资料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进行处理分析来研究建筑的结构动力特性,并统计了其前几阶的固有频率,其中南北向和东西向第一阶固有频率分别为0.66Hz和0.80Hz,二阶固有频率分别为1.21Hz和2.90Hz,南北向三阶频率为3.31Hz,垂直向前两阶频率分别为0.69Hz以及0.80Hz。这些动力参数为下一步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提供了数据依据。(3)有限元建模分析。利用规范以及图纸,通过ETABS软件建立结构模型,对比结构自振频率,发现除了在南北向高阶频段有较大误差外,其余频率吻合的比较理想。另外,本文输入了地下室实测地震波来验证模型,通过比较后发现其与模型计算结果偏差较小,说明本文结构模型有较高的精度。(4)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将地面层仪器记录到实际地震波的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到的加速度时程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放大,模拟建筑在小震和大震下的地震响应,得出:小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843,顶层最大位移与建筑总高的比值为1/1008,均没有超过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受到的破坏较小。在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265,远大于框剪结构弹性限值,建筑大面积进入了弹塑性阶段,受到了比较大程度的破坏,一些构件已经接近屈服极限,但是距离可能引起倒塌的弹塑性极限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以上结论说明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符合“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