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我效能现状;2)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HIV/AIDS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我效能的影响;3)分析个案管理模式对HIV/AIDS患者的随访情况、服药依从性、体重指数(BMI)、免疫检测指标(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新疆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门诊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80例。所有参加本研究的HIV/AIDS患者除根据干预方式不同而分组外,其余治疗方式等维持原状,研究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给予医院常规管理,干预组给予个案管理。通过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及BMI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分析两种管理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疾病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水平、自我效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干预组患者的各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及日常生活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社会支持和帮助4个维度得分,在时间和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处于较低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干预组患者的各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时间和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处于较低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干预组患者的各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自我效能总分及症状管理得分在时间和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按时随访率高于对照组;6)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的BMI值在时间和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个案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水平、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并能促进患者的BMI值、CD4+T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增长,这些因素都将有助于培养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该研究可为构建和完善适用于本土HIV/AIDS患者的护理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