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钠离子电池因为具有更低廉的成本和无毒性,作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储能器件被广泛研究。目前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二维材料如石墨烯和过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钠离子电池因为具有更低廉的成本和无毒性,作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储能器件被广泛研究。目前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二维材料如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等有望克服上述问题而成为有潜力的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此外硅烯具有与石墨烯相似的性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将这些二维材料进行组合后得到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加良好的储钠性能,但是异质结构影响储钠性能的微观机制尚不清楚,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Na在石墨烯、硅烯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以及TMD/石墨烯、TMD/硅烯复合材料中的吸附和扩散;并研究了在充放电中生成的Na2S与石墨烯和硅烯构成的复合体系中掺杂对钠吸附的影响;结合电子结构分析,探究了影响异质结构中储钠的界面效应和掺杂效应。研究发现异质结构中存在两种界面结合;考虑了Na在异质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吸附,并结合系统的电子结构分析得到了Na吸附与界面结合特性的关系,探讨了异质结构的表界面储Na对电化学性能的贡献;结合Na扩散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界面结合的异质结构中Na吸附和扩散的协同效应。同时,研究发现B、O、P和S掺杂增大石墨烯上Na的吸附能,其中B、P和S掺杂对石墨烯储钠有贡献,而B、N、O、P和S掺杂都会导致硅烯上Na吸附能的增大,增强硅烯储钠,并系统分析了不同掺杂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对于Na2S/石墨烯和Na2S/硅烯,界面结合的不同影响Na在异质结构中的吸附位置;结合石墨烯和硅烯中的掺杂效应,探讨了不同掺杂对Na2S/石墨烯和Na2S/硅烯异质结构中储钠影响的微观机制。上述研究结果为通过异质结构和掺杂设计获得具有优异Na储存性能的二维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衡量植被生长、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诠释方法,研究其时空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制定有效且合理的
为深度解析与自然条件下细菌群落特征变化规律相比,人工强制混合充氧对细菌群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西安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式细胞技术、Biolog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技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是一种碳源和能耗需求较低的生物处理工艺,适宜应用于处理低碳源城市生活污水。目前,短程硝化反硝化对低碳源污水的脱氮效果已经得到验证,但是由于氨氧化
?-丙氨酸作为一种在食品以及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氨基酸,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对其在各种不同的溶剂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热力学进行研究。溶解度数据在研究物质的固-
随着铝合金材料在结构工程中应用的日益广泛,为了保证各类构件在工程应用中的安全可靠,有必要对铝合金各种截面构件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以供设计参考。本文采用盲孔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强、易富集的特点,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发一种快速、简便以及灵敏度高的的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以及便携可适用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在重金属离子的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检测样品的成分十分复杂,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选择性以及稳定性,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基础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imparted by pigments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ommercial value of food.Due to concerns about various foo
碳(sp)-碳(sp2)键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农用化学品和材料中。过渡金属催化的芳基卤化物与末端炔烃的Sonogashira偶联是构建碳(sp)-碳(sp2)键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
在煤矿领域,由于煤矿资源的重新整合划分,整合之后的煤矿通常存在开采进程模糊,地质资料混乱等问题。采掘工作面频繁穿越旧巷、老巷或空巷成了煤矿开采的主要技术难题。利用
部分变系数模型相较于变系数模型既有非参数部分,又有参数部分,充分利用已知的先验信息可以大大的提高模型的效率,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在模型形式及回归系数的解释方面。因此统计学、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越来越重视部分变系数模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研究中最关注的方面是部分变系数模型的适用条件、未知参数的估计及模型的预测和拟合等,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和推断。对于变系数函数参数估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