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水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利用水化学方法对泉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学者已对泉水基础理论、开发利用、泉水污染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往对泉水化学成分的观测主要集中在石灰岩和灰岩地区,对片麻岩地区研究的还没有。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发育,泉水具酸性特征,这与我国北方其它地区泉水具碱性特点不同。通过对该区泉水2年的连续观测,我们掌握了泉水溶蚀作用和化学成分年内变化规律,探讨了变化原因。该研究丰富了泉水化学成分变化理论,为该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探讨全球碳循环和泉水溶蚀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区泉水的连续观测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认识: (1) 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pH值和电导率昼夜变化不明显,波动性较小。相比较而言,电导率的变化幅度稍大些。 (2) 翠华山水秋池泉水pH值变化在5.69-6.74之间,年均值为6.17,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180.03-210.00μS/cm之间,年均值为196.36μS/cm。在一年内pH和电导率都呈现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变化规律,但电导率波动变化较大,开始变小的时间较晚。整体而言,冬、春季该泉pH值、电导率值大,夏、秋季pH值、电导率值小。 (3) 翠华山湖西泉水pH值变化在6.27-6.98之间,年均值为6.58,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155-237μS/cm之间,年均值为185.56μS/cm。从2004年1月到2005年11月,泉水pH值和明显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而电导率在总体上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正好与pH变化相反。整体而言,冬、春季泉水pH值大、电导率小,夏、秋季pH值小、电导率大。 (4) 水湫池和湖西泉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为主,两者之和占所分析离子总量的95%以上,而Mg2+、Na+和K+含量低,三者之和仅占5%左右。离子含量高低依次为HCO3->Ca2+>Mg2+>Na+>K+。与水湫池泉水离子含量相比,湖西泉水的HCO3-、K+、Na+、Mg2+变化幅度和平均值小,Ca2+含量高。 (5) 翠华山地区泉水呈酸性的原因主要与该区植被发育状况的好坏、大气降水pH大小、土壤CO2浓度高低和土壤化学成分有关。泉水电导率的变化主要与泉水阳离子含量变化有关。 (6) 水秋池与翠华湖西泉水性质差异的原因主要与这两处植被发育状况的好坏和泉水来源地区不同或者泉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CaCO3含量不同的土层和地层有关。 (7) 随着高度降低,翠华山地区泉水pH值和电导率基本呈现升高趋势。 (8) 翠华山泉水溶蚀作用和化学成分变化属于受土壤CO2含量变化决定的稳定型变化,是易于观测到的规律性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