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科学教育。正因为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战略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并不令人乐观,一种主要威胁来自于过度的专门化,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路径。《语文》的本质属性和地位决定了它负有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责任。那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哪些科学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呈现的?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的科学教育功能?这一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文本探究语文教科书中的科学实验教育要素及其呈现方式。首先,在综述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科学教育因素分析框架。其次根据主副题、课文内容、插图、思考与练习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说明、教学目标6个主题进行频次统计,然后再用内容分析、论述分析和视觉影像的组成性诠释等方法对科学教育因素的呈现方式进行诠释,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若干建议。据此,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思路;第一部分理性探讨,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研究设计,说明本研究的方法与工具,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的实施程序,研究信度与效度:等问题;第三部分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