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从Zuk提取并报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 S)后,人们逐渐发现ADSCs取材容易,来源丰富、自我更新能力强、活力持久并具有多向分化的功能。后续一系列实验又发现,ADSCs是具有促进增殖、组织修复能力的干细胞。其可以通过离体培养和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并普遍存在于脂肪细胞周围,具有促进脂肪细胞的更新及恢复能力。由于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可以改善面部缺损、小乳症等临床常见问题,因此受到整形外科医生的关注,并广泛于临床应用。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临床医生发现移植后脂肪细胞成活率很低、脂肪细胞易发生感染、患者对移植后外形不满意等一系列问题,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这也成为整形外科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主要是抽吸新鲜动脉血液,经过离心后,最后获得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然而关于PRP制备的方法,国内外说法不一,但主要都是通过离心方法获取。我们发现在一定时间内,PRP可以促进移植后脂肪存活,然而如何促进增殖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Anx A1基因与PPARγ基因可以影响干细胞增殖,并促进移植后受区脂肪细胞的成活,因此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向ADSCs中加入PRP的实验,检测这两种基因的具体表达情况,有助于探讨PRP的作用机制。目的:研究通过向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中加入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实验,检测对这两种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作用。方法:取材于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附睾,剥离外面包膜,取出脂肪垫,胰酶消化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鉴定,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置于孵箱中培养、进行传代培养至第四代,提取兔心脏动脉血20毫升,通过传统二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platelet-rich plasma)和贫血小板血浆PPP(platelet-poor plasma),实验分三组,即PRP组(实验组)、PPP组(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完全培养基组(空白对照组),将纯化的第四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置入其中,并加入5%的全培,孵箱中分别培养24h、48h、72h后,获取总RNA后,通过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检测目的基因Anx A1基因和PPAR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部分漂浮在培养液中,部分呈贴壁状态,早期形状为椭圆形,继续培养24h后可见原代细胞在25cm2培养瓶中培养,形状呈“梭形”,且约70%贴壁生长,继续培养48h后,观察呈“梭形”、“短棒状”;经过3-4次换液、培养传代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得到纯化,符合干细胞形态学特征。2.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通过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进行诱导分化,2周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见红色脂滴和片状钙化结节,结果均为阳性,表明培养的细胞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证明其具有多向诱导分化功能。3.通过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数据显示PRP组Anx A1基因和PPARγ基因表达量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多。结论:通过提取、体外纯化、培养所得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鉴定后,确定为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PRP可促进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对提高Anx A1基因与PPAR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