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03年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语言相关研究

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至2003年的中国艺术风格迭变之迅疚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可谓相洽无间,与西方现当代美术的风格变迁相比,此阶段的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并未因价值观念、文化情绪、运作机制和社会思潮的深刻变革而逐渐边缘化,相反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样念和创作理念,构成了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从纵向的比较来看,尽管前一历史阶段过度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工具属性渐趋消弭,价值观念和风格指向愈加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作为具象写实的油画艺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亦重构了自身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功能,但写实主义油画创作的“实”作为具有复杂意涵的美学观念仍然有待学理上的厘清。这十五年由于市场机制的介入、个人主义观念的泛浮、社会变革的剧烈和文化氛围的转换使中国写实主义油画从风格到观念的两翼都呈现出极度的复杂性和代表性,风格的时代表征、民族性格、丰富面貌与美学理念的单薄探讨仍然构成了一种学术尴尬。因此,这就给本文的研究预留了较大的学术空间。木文在对这十五年间中国油画之所以呈现如此面貌的深层社会原因、历史选择依据和社会历史语境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写实主义油画语言的形成因素作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以这一时期写实主义所呈现面貌的客观因素为研究背景,对这一时期写实主义油画语言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同时,针对典型艺术风格、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语言特点与历史统一的情景构建,力求阐明其各自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时代性、民族性与个体精神性特点。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研究的动机、视角、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阐述、课题意义、方法、结果、结论及文章的总体架构做系统梳理。第二章,通过艺术史回溯及理论分析,从“史”的角度分析1989-2003年这一历史时期写实主义油画语言特质形成与变迁的深层因素。第三章,从艺术审美实践与艺术史相结合的角度,将画家的个体精神特质和艺术语言分析结合起来,在历史性、地域性及社会性等宏观构架下,探讨艺术语言的视觉意味。通过技法解析、色彩分析、构图安排、题材选取等若干风格单元,分析其各自艺术语言的精神内核与个性化符号功用。第四章,通过对这十五年间写实主义油画语言系统全面地研究,使我对写实油画语言在自身创作上的改革与创新有所启发。并针对日前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创作现状与发展前景,提出些许拙见。   本文致力于历史与现象相统一的情境构建,在图像与文献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索,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梳理,可以反观当下油画创作中的风格选择、继承与创新、技法与意涵等学术问题,对典型风格、画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期待的仍然是普范性答案的获得,即:艺术语言是个体精神、时代特点与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外在表现,是其存在的本质意义。从而对当代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1993年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成为《纲要》的一个响亮口号,随之而来的是素质教育热。在推进素质教
期刊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写实再现性绘画的后期代表阶段。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民间富贵阶层的赞助支持,宋代新兴的风俗绘画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宋代风俗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