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的枝系构型及其对近地面沙尘的降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尘天气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人类生存生活环境受到沙尘天气的危害,并且给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沙尘天气是人们必须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通过对沙尘天气变化趋势的研究和对植被抑制沙尘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的预防沙尘天气和减少沙尘天气对人们的危害。本项目研究运用植物生态学、风沙物理学、大气科学等有关学科原理,研究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枝系构型及其对近地层沙尘的降解原理,为民勤及同类荒漠地区控制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方法。项目通过测定民勤地区梭梭枝系构型特征及其周围风积蚀状况、风速廓线以及沙尘水平通量等近地层风沙活动特征,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梭梭在3-11年龄发育过程中枝倾角和总体分枝率改变不显著(P>0.05),且总体分枝率均较低。梭梭高度小于100cm的逐步分枝率,呈现第一和第二级的逐步分枝率大于第二和第三级的逐步分枝率,即SBR1:2>SBR2:3;而对于梭梭高度大于100cm的逐步分枝率,呈现第一和第二级的逐步分枝率大于第二和第三级的逐步分枝率,即SBR1:2<SBR2:3。随着梭梭个体生长发育,梭梭的各级分枝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梭梭枝条的伸展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随着梭梭个体生长发育,其植株的枝径比差异显著(P<0.05),并且枝条间的承载力随植株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梭梭的枝条级别越高,枝条的承载力由里向外逐渐减弱,向空间的扩展存在一定的限度,并且其枝径比越趋于稳定,即第三和第二级枝径比(RBD3∶2)较第二和第一级枝径比(RBD2∶1)稳定。(2)梭梭周围的风积范围随着植株高度(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其风蚀程度随高度(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不同高度(年龄)阶段的梭梭都具有一定扰动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梭梭背风侧风速显著降低,而且在背风侧距离植株越远降低风速的作用越小。随着梭梭的高度(年龄)越大,其降低风速的能力越强。对于同一高度(年龄)的梭梭来讲,其风速的降低幅度都是越接近梭梭中部降低幅度越大。不同高度(年龄)阶段的梭梭都具有一定的降低沙尘水平通量的作用,梭梭背风侧的沙尘水平通量显著降低。不同梭梭生长阶段,同一高度上的沙尘水平通量有很大差异,随着梭梭高度(年龄)的增大,沙尘水平通量降低幅度越大。(3)梭梭的防治风积蚀作用、降低风速作用、沙尘水平通量的降低程度都与枝条平均长度(植株高度)有密切关系,且风蚀堆积范围随着枝条平均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降低风速作用、沙尘水平通量的降低程度都随着枝条平均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线性关系。
其他文献
有线通信、卫星通信、超短波通信等通信设备间,接口不统一,缺乏统一管控。针对该问题,从系统工程思想出发,提出了多模式一体化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对"通用型通信控制设
硫化氢是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危害严重。就石油行业而言,H2S气体的分布非常广泛,威胁着钻采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危害油田工人的健康。樊家川作业区在长庆油田占据着非常重
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2002年至2011年煤炭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里,煤炭科技创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就煤炭产业在面临当前市场低迷、地质灾害、环境压力等诸多困难情况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增高的初期、增高期和稳定期左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参数的改变,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的动态演变规律。方法应用生化测定、病理检查结合
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大特色在于把培训管理工作的起点聚焦于"
近年来谐波治理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有源电力电子滤波器是当今治理谐波的主流。现阶段大部分有源电力电子滤波器的核心在于对电网侧电流的谐波检测。通过分析有源电力电子滤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一直存在文化教学缺失现象,本文以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为基础,分析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从中西文化冲突(语言文化,地理、历史、
随着客运能力的不断增加和铁路客票系统的升级完善,旅客对于铁路客票预售期是否能够延长的问题更加关注。最近,铁路总公司为方便广大旅客出台了延长客票预售期的新规。新规虽
目的:探讨血清激活素A(ACTA)和卵泡休止素(Fs)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80例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组43例,
论文以《晨报副刊》作为典型个案探讨近现代报刊 ,尤其是报纸副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论文提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的理论构想 ,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