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揭示人类活动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云南省25个边境县为研究区域,以2012年为研究时间节点,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态为研究主线,科学构建边境县(市)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相关内容建立经济基础评估、社会发展研究模型,并应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模型来定量评估边境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状态,得出如下结论:(1)经济基础方面,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区位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以及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差异的影响,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发展状态方面均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其中诸如河口县、瑞丽市、勐腊县、景洪市、腾冲县等集中在滇西、滇南一带的县区不仅经济构成状态良好,在发展速度、水平、演化差异方面均出现其它县市无可比拟的优势。相比之下,其它县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有一定的差距,譬如金平县、绿春县等县市在各方面都处于较落后状态。(2)县域社会发展差异方面,25个边境县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与经济方面相似,滇西、滇南一带的县区人口结构相对合理、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与满意度也比较高,同时政府职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不管是财政收入还是公共事业投入,也都远远领先其它县市;与之相反的是滇西北等地,人口结构不够合理,居民流动率较低,城镇化比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政府职能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总体上看,25个边境县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处在一般水平,但是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协调耦合,经济社会协调度普遍较高。但这只能说明,整体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离差率较小,经济社会在发展的步伐上相对一致,但是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方面,该指标数值普遍较低。从空间分布方面来看,经济社会协调程度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及滇东南的边境县市。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城镇化进程较慢。为实现云南省边境县(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就应通过建立边境县特色经济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本土经济、构建“全国-内地-云南省-边境县-境外”跨区域合作以及旅游来开发其源,为边境县(市)经济注入活力;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规则,为引进更多的外资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实现跨区、跨境合作;完善边境县交通网,一方面加强边境县与内地的联系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实现跨境合作;提高边境县(市)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增强师资力量,从而使得教育从基础上得到根本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贯彻“科教兴国”的指导性战略思想;政府应加大对边境县(市)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社会主义边境县(市)社会发展示范点等对策措施来推动边境县(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