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基于HIV-1感染者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HIV-1分子传播网络可识别HIV-1感染者间的HIV传播关系,探究高风险人群HIV-1传播特征以及评估病毒的传播能力。移民是HIV-1感染的特殊群体,与中国HIV-1流行的关系尚未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是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但部分MSM隐瞒男男性行为史,对HIV-1传播的影响尚需研究。我国HIV-1基因型构成复杂,HIV基因型对病毒
【基金项目】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10732401);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40202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基于HIV-1感染者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HIV-1分子传播网络可识别HIV-1感染者间的HIV传播关系,探究高风险人群HIV-1传播特征以及评估病毒的传播能力。移民是HIV-1感染的特殊群体,与中国HIV-1流行的关系尚未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是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但部分MSM隐瞒男男性行为史,对HIV-1传播的影响尚需研究。我国HIV-1基因型构成复杂,HIV基因型对病毒传播能力的影响亟待探究。研究目的利用分子传播网络了解在华外籍HIV-1感染者、隐瞒男男性行为史的潜在MSM(pnMSM)的HIV-1传播特征,探究中国HIV-1主要流行基因型传播能力的差异,为HIV-1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基于2008~2012年广州新确证感染HIV-1的1695名本地人与外国人的HIV-1 pol基因序列,利用HIV-TRACE和ClusterPicker两种方法构建HIV-1分子传播网络,识别可能与本地人存在HIV-1传播关系的外籍感染者。利用PastML对外籍感染者的HIV-1进行溯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本地人有相互传播关系的外籍感染者的特征。2.基于2008~2015年广州新确证的3079名本地HIV-1感染者的HIV-1 pol基因序列,利用HIV-TRACE以两两序列基因距离0.5%作为阈值构建分子传播网络,识别pnMSM,利用网络中心性分析评价pnMSM在传播网络中的地位,利用logistic回归探究pnMSM的相关危险因素。3.以1.5%为两两序列基因距离阈值,应用上述本地感染者HIV-1 pol基因序列构建分子传播网络,计算传播簇增长指数与度中心性,以logistic回归探究HIV-1不同基因型传播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1.广州的外籍HIV-1感染者感染了不同于中国流行的HiV-1基因型和耐药性突变的病毒株(P<0.001)。12.95%(18/139)的外籍感染者可能与感染HIV的中国人存在HIV-1相互传播。来自亚洲(OR=3.45)、报告HIV-1感染途径(OR=3.23)的男性(OR=16.88)外籍感染者更可能参与中国的HIV-1传播。2.9.92%(61/615)自称非MSM途径感染HIV的男性可能隐瞒了男男性行为史。相比于MSM,pnMSM可能年龄更大(P=0.006)、已婚(P=0.002)、受教育程度低(P<0.001)。pnMSM在HIV-1传播网络的中心性指标优于MSM(P<0.001),说明pnMSM位于传播网络中心,能更有效地传播HIV-1,对传播网络贡献更大。3.中国主要流行的HIV-1基因型的传播簇增长指数、度中心性指标均不同,说明HIV-1不同基因型的病毒株的传播能力不同。与CRF01AE相比,CRF07BC(P<0.001)和 CRF5501B(P<0.001)的传播能力更强,而 B 亚型(P<0.001)则较弱。研究结论外籍人员与本地人群HIV-1的相互传播增加了 HIV防控的复杂性,应高度重视和持续监测。隐瞒男男性行为史的潜在男男性行为者在HIV-1传播中有重要作用,且常常被忽视,需要重点关注。HIV-1基因型是影响病毒传播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分子机制亟待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心脏骤停(CA)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影响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因素有许多,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有研究显示,OHCA存在性别差异,推测雌激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OHCA性别差异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郑州地区OHCA成人患者数据,来探索郑州地区OHCA现状、ROSC预后影响因素,及
背景:X染色体的长度约占人类全基因组的5%,但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比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对复杂疾病的影响更大。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生物学机制不同,使得X染色体上的关联分析方法比常染色体复杂很多。虽然目前已有较多的考虑X染色体失活(XCI)或剂量补偿效应的关联分析方法被提出,但这些方法是基于单位点的分析;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较多时,由于多个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LD),基于单位点的X染色体关联分析方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70%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可能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降低肿瘤血管渗透性,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的浓度。安罗替尼是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阻断多个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且具有抗肿
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
研究背景: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肿瘤周围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鼻咽未分化癌,目前关于不同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研究不同部位LEL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2.分析头颈部LELC和鼻咽未分化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3.探索肺LELC的临床特
背景:白纹伊蚊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种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以及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化学防制是蚊媒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但杀虫剂的滥用导致了白纹伊蚊抗性的产生,使蚊媒及其传染病的防控成为了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关于媒介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很多,但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白纹伊蚊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和媒介能力的变化尚不清楚。了解白纹伊蚊对溴氰菊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主要危害是使卒中风险增加5~6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过去50多年来,华法林是预防房颤卒中的标准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被证明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果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服用方便且无需监测,药物间相互作用少,颅内出血的副作用低,成为替代华法林的备选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手段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操作的侵入性和创伤性较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的非侵入、无创伤等特点使得其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目的](1)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建立HIFU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1)将2017年4月27日至
研究背景随着新产程管理标准在临床开展后,总产程>24h的产妇数量逐渐增多,使得产妇在获得更多试产机会的同时需要耐受更长时间的产痛。硬膜外镇痛被认为是分娩镇痛的金标准,较其他形式的镇痛技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对于总产程>24h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否会通过缓解产妇疼痛从而改善其分娩结局?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产程管理模式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总产程>24h产
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相较螺旋 CT 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的原理性优势。在口腔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CBCT、乳腺 CBCT、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肢端 CBCT、头颅CBCT等已经或有望取代并超越螺旋CT相应的功能。具体在口腔锥形束CT领域,因影像细节分辨力高、辐射剂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