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为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合理治疗提供方向。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5年06月在我院收治70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资料,其中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组(A组)38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组(B组)32例。两组患者所纳入性别、年龄、病变位置和所累积的节段数以及术前的Cobb角度、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末次随访的VAS评分、ASIA分级、Cobb角、后凸畸形的矫正率、植骨融合时间、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CRP)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结核是否复发以及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前后联合入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结核全身及局部症状基本消失,未见结核复发情况;A组术前的VSA评分为(7.3±5.8)分,末次随访的VSA评分为(1.2±0.9)分,B组术前的VSA评分为(8.2士1.4)分,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为(1.0±0.8)分,两组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手术后同时间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至末次随访改善2~3个等级,两组组手术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的Cobb角为(39.68±22.46)°,术后末次随访(17.49±11.82)°,B组术前(41.27±20.39)°,术后末次随访为(19.23±13.16)°,组内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A组为8~19个月,平均为13.5月;B组6~15个月,平均为12.8月,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1例手术切口渗出,1例硬脑膜撕裂;B组1例发生了肺部感染合并胸腔积液,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窦道形成,A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单纯后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前后路联合组,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