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单纯性肥胖(Obesity,OB)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推拿作用于人体促进糖脂代谢已经成为单纯性肥胖症研究的核心。而PI3K以其对糖脂代谢的调控能力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前沿目标,PI3K的激活不仅可以促进肝糖原在体内的合成减少,还能与PPARγ一起改善机体脂代谢情况。
此次研究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86174092)的资助下,以及大量临床实践及Meta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依托运腹通经推拿法选取了摩腹、推腹、点腹三个手法对单纯性肥胖进行干预治疗,本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化浊”的功效。①通过临床研观察确了腹部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推拿规范治疗提供治疗方案。②初步揭示了推拿改善单纯性肥胖实验大鼠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
1.临床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手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手法效应,通过观察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血糖、血脂、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比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部推拿科、二部脏腑推拿科、长春市中医院推拿门诊招募病例。治疗组采腹部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
①主要评价指标: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
②次要评价指标:TC、TG、HDL-C、LDL-C、空腹血糖。
结果:
共纳入病例90例,中途脱落4例,退出8例,全程参与研究的病例总数为7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腰臀比等基线资料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主要评价指标:
①体重: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前后体重显著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显著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体重下降更为显著(P<0.05)。
②BMI: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数值均降低,治疗组体重指数显著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指数显著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治疗组BMI改变更为显著(P<0.05)。
③腰围:两组治疗前后腰围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腰围均显著性减小(P<0.01),两组治疗后腰围比较,治疗组腰围改变更为显著(P<0.05)。
④臀围:两组治疗前后臀围比较体重均降低,两组治疗前后臀围变化明显,均显著性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臀围改变更为显著(P<0.05)。
⑤TC、TG:两组治疗前后T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G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G比较差异显著(P<0.01)。
两组治疗前后T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C比较差异显著(P<0.01)。
(2)次要评价指标:
①HDL-C、LDL-C: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DL-C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H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DL-C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L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
②空腹血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治疗组空腹血糖变化显著(P<0.01),对照组空腹血糖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发生变化,提示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良好的降糖效应。腹部推拿可以进一步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臀围等水平,同时在血生化指标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治疗组中的TC、TG、LDL-C出现下调趋势,初步表明,腹部推拿法可以促进机体的甘油三酯代谢能力,对于机体的脂质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实验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对肥胖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的作用机制,从糖脂代谢的经典信号通路PI3K/Akt角度出发,以肝脏和白色脂肪中PPARγ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切入点,假设推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白色脂肪组织,增强白色脂肪组织中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或抑制与肥胖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这些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在治疗单纯型肥胖症中对机体内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
方法:
(1)腹部推拿法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将4周龄健康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选取14只大鼠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造模,模型组大鼠选取体质量前2/3入组且体重高于正常组10%视为造模成功。将成模的21只大鼠随机分入模型组(HFD)、治疗组(HFD+TN)和药物组(HFD+Orl),普食喂养的大鼠分入正常组(NFD)和正常治疗组(NFD+TN)。分别在造模成功后和干预完成后,采用尾部采血测量大鼠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干预4周后取材,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保留肥胖大鼠的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组织,称湿重后将部分组织福尔马林液体固定和-80℃冻存。检测SD肥胖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TG、TC、HDL-C、LDL-C)的含量。将SD肥胖大鼠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制成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肥胖模型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染色情况。
(2)腹部推拿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
取部分肝脏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Akt和脂肪组织中PI3K、Akt、pAkt、PPARγ蛋白的表达。称取肝脏和附睾脂肪,提取mRNA后,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α、GLUT4和脂肪组织中PPARα、UCP-1、PGC-1α、SREBP-1c、SCD-1、FAS基因表达。
结果:
(1)腹部推拿法可以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的积累,通过白色脂肪组织湿重的比较,明显减少白色脂肪的堆积,提示腹部推拿法能够促进肥胖大鼠的脂肪代谢。
(2)腹部推拿法可以通过PI3K/Akt/PPARγ糖脂代谢信号通路,促进PPARα和GlUT4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增加机体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脂肪组织中PPARγ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UCP-1和PGC-1α的表达,促使机体中合成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促进白色脂肪的分化。抑制脂肪组织中SREBP-1c基因的表达,SREBP-1c与脂肪合成关系密切,同时带动其下游的FAS和SCD-1基因表达减少抑制了白色脂肪质在体内的合成。
结论:
本章的实验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内的PPARγ基因含量发生了改变,可能影响UCP-1、PGC-1α、SREBP-1c等基因在体内的表达。肥胖大鼠通过腹部推拿治疗后,推拿手法刺激了PPARγ的活性,PPARγ的过表达促进了PGC-1α和UCP-1的基因表达,抑制了SREBP-1c、FAS和SCD-1的基因表达,同时白色脂肪湿重结果显示,在推拿治疗后,HFD+TN组白色脂肪湿重低于HFD组大鼠。可推测,推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色脂肪的转化,同时也抑制了脂质在体内的合成,改善大鼠的肥胖状态。提示腹部推拿对单纯肥胖症的色脂肪代谢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次研究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86174092)的资助下,以及大量临床实践及Meta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依托运腹通经推拿法选取了摩腹、推腹、点腹三个手法对单纯性肥胖进行干预治疗,本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化浊”的功效。①通过临床研观察确了腹部推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推拿规范治疗提供治疗方案。②初步揭示了推拿改善单纯性肥胖实验大鼠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
1.临床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手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手法效应,通过观察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血糖、血脂、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比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部推拿科、二部脏腑推拿科、长春市中医院推拿门诊招募病例。治疗组采腹部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
①主要评价指标: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
②次要评价指标:TC、TG、HDL-C、LDL-C、空腹血糖。
结果:
共纳入病例90例,中途脱落4例,退出8例,全程参与研究的病例总数为7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腰臀比等基线资料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主要评价指标:
①体重: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前后体重显著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显著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体重下降更为显著(P<0.05)。
②BMI: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数值均降低,治疗组体重指数显著性减小(P<0.01),对照组体重指数显著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治疗组BMI改变更为显著(P<0.05)。
③腰围:两组治疗前后腰围比较体重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腰围均显著性减小(P<0.01),两组治疗后腰围比较,治疗组腰围改变更为显著(P<0.05)。
④臀围:两组治疗前后臀围比较体重均降低,两组治疗前后臀围变化明显,均显著性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比较,治疗组臀围改变更为显著(P<0.05)。
⑤TC、TG:两组治疗前后T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G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G比较差异显著(P<0.01)。
两组治疗前后T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TC比较差异显著(P<0.01)。
(2)次要评价指标:
①HDL-C、LDL-C: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DL-C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H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DL-C均显著性减小(P<0.01),各组间治疗后L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
②空腹血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治疗组空腹血糖变化显著(P<0.01),对照组空腹血糖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发生变化,提示腹部推拿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良好的降糖效应。腹部推拿可以进一步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臀围等水平,同时在血生化指标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治疗组中的TC、TG、LDL-C出现下调趋势,初步表明,腹部推拿法可以促进机体的甘油三酯代谢能力,对于机体的脂质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实验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对肥胖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的作用机制,从糖脂代谢的经典信号通路PI3K/Akt角度出发,以肝脏和白色脂肪中PPARγ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切入点,假设推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白色脂肪组织,增强白色脂肪组织中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或抑制与肥胖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这些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进一步探讨腹部推拿法在治疗单纯型肥胖症中对机体内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
方法:
(1)腹部推拿法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将4周龄健康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选取14只大鼠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造模,模型组大鼠选取体质量前2/3入组且体重高于正常组10%视为造模成功。将成模的21只大鼠随机分入模型组(HFD)、治疗组(HFD+TN)和药物组(HFD+Orl),普食喂养的大鼠分入正常组(NFD)和正常治疗组(NFD+TN)。分别在造模成功后和干预完成后,采用尾部采血测量大鼠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干预4周后取材,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保留肥胖大鼠的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组织,称湿重后将部分组织福尔马林液体固定和-80℃冻存。检测SD肥胖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TG、TC、HDL-C、LDL-C)的含量。将SD肥胖大鼠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制成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肥胖模型大鼠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染色情况。
(2)腹部推拿对SD雄性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
取部分肝脏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Akt和脂肪组织中PI3K、Akt、pAkt、PPARγ蛋白的表达。称取肝脏和附睾脂肪,提取mRNA后,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α、GLUT4和脂肪组织中PPARα、UCP-1、PGC-1α、SREBP-1c、SCD-1、FAS基因表达。
结果:
(1)腹部推拿法可以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的积累,通过白色脂肪组织湿重的比较,明显减少白色脂肪的堆积,提示腹部推拿法能够促进肥胖大鼠的脂肪代谢。
(2)腹部推拿法可以通过PI3K/Akt/PPARγ糖脂代谢信号通路,促进PPARα和GlUT4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增加机体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脂肪组织中PPARγ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UCP-1和PGC-1α的表达,促使机体中合成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促进白色脂肪的分化。抑制脂肪组织中SREBP-1c基因的表达,SREBP-1c与脂肪合成关系密切,同时带动其下游的FAS和SCD-1基因表达减少抑制了白色脂肪质在体内的合成。
结论:
本章的实验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内的PPARγ基因含量发生了改变,可能影响UCP-1、PGC-1α、SREBP-1c等基因在体内的表达。肥胖大鼠通过腹部推拿治疗后,推拿手法刺激了PPARγ的活性,PPARγ的过表达促进了PGC-1α和UCP-1的基因表达,抑制了SREBP-1c、FAS和SCD-1的基因表达,同时白色脂肪湿重结果显示,在推拿治疗后,HFD+TN组白色脂肪湿重低于HFD组大鼠。可推测,推拿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色脂肪的转化,同时也抑制了脂质在体内的合成,改善大鼠的肥胖状态。提示腹部推拿对单纯肥胖症的色脂肪代谢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