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火针点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火针组、西药组。除空白组正常饲养外,其余三组均在高糖高脂饮食下持续喂养10天,湿热环境下持续5天,建立湿热蕴结大鼠模型;湿热蕴结模型大鼠造模结束后24小时,于大鼠右踝关节注射0.1m1尿酸钠混悬液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模型;AG A造模结束24小时后,模型组捆绑1 0min/d处理;火针组火针点刺大鼠右踝关节肿胀最高处“阿是穴”,点刺3下,1次/天;西药组给予秋水仙碱0.1mg/100g灌胃,1次/天;各组连续处理3天。观察湿热蕴结大鼠造模前后、治疗结束后的一般状态;观察造模前0h、造模后24h、治疗结束后24hAGA大鼠步态;用容积法检测各组大鼠AGA造模前0h,造模后4、8、12、24和治疗后结束后24h踝关节肿胀度;ELISA法测定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1.湿热蕴结型大鼠造模后表现为倦怠嗜卧,行动呆滞,毛发蓬松颜色枯槁,饮食、饮水量减少,小便黄,大便溏泻或黏腻,继而大鼠出现明显呼吸粗重,烦躁不安,毛发疏松粗糙,大便溏泻或黏腻症状加重,渐见肛周污秽。火针点刺、秋水仙碱处理后大鼠倦怠嗜卧,行动呆滞,毛发疏松粗糙较治疗前改善,饮食、饮水量较治疗前增加,小便色清黄,部分大鼠大便溏泻或黏腻不成形改善。2.各组大鼠AGA造模后24小时步态计分结果:造模后24小时:除空白组外,模型组、火针组和西药组与造模前0h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24h:模型组、火针组和西药组,与造模后24h比较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24h及治疗结束后24h:各处理组与空白组比较,步态计分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火针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踝关节肿胀度结果:各组造模前后比较:与造模前0h比较:除空白组外,各处理组造模后12h、24h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结束后24h与造模前0h比较,各处理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下降,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西药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12h、24h比较:治疗结束后24h,各处理组肿胀度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造模后12h、24h比较:各处理组与空白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24h组间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1β、IL-6和TNF-α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西药组大鼠滑膜组织IL-1β、IL-6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火针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针点刺、西药秋水仙碱均可改善大鼠步态、踝关节肿胀度,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且两者疗效相当。2.火针点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中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