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所走过的历程?今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这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关注,又总是很自然地与中国哲学的展望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共同交汇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并非始于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但是在今天,这个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更具有特殊的意义。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仅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通俗化或具体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因为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创新和发展,就不能真正做到中国化,就不可能使其真正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它的创新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所有的热点问题研究一样,虽然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在本论文中,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客观的动态的过程,既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层次,既不是单纯的具体应用,更不是简单地通俗化。  本论文旨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客观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希望得到一些科学的认识成果,从而深化人们对其认识,了解其内在的制约性因素,减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一些主观臆测的东西,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一些科学性的参考,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尽可能地平坦些,从而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本论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对以往学者认识的基础上得出自己一些新的认识。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给予简要的梳理。重点是对其内在规律的逻辑思考,从时代化、民族化与现代化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客观过程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逻辑分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诉诸于实践。实践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白了这,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坚持正确的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其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国家理论入手,对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政治进行系统地研究。  “第三条道路”国家理论是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的理论基础。这一国家理论是在全
严复站在时代高度,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近代西方思想,为着中国的富强,构建了富有创见而具体的思想体系。他从近代西方的哲学、进化论、逻辑学、政治学多元角度出发评点《老子
葛洪(283-343),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他是一位著名的道教理论家、中医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抱朴子》是他的代表作,也最能反映他的思想。我国学术界目前有关
人类的消费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是“经济力量”起作用的体现,同时也是其“内在价值的一种表达”。因此,对于它的考察,必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