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秒脉冲消融细粒棘球蚴感染的体内外实验治疗学评价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led,nsPEF)消融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开展新型非致热微创消融技术-纳秒脉冲针对E.g的治疗学评价。筛选纳秒脉冲消融技术有效治疗参数,评估其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门静脉注射E.g原头蚴,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建成小鼠肝E.g模型,经调控门静脉注射原头蚴数量,优化模拟临床CE致病模型,重现小鼠门静脉到肝脏的感染路径和病程特征。采用纳秒脉冲消融仪对该模型病灶进行治疗与评价,在体外实验中筛选在固定脉宽、频率下,有效消融E.g的电场强度和脉冲个数,并在小鼠模型上验证其剂量效应,获得适宜治疗E.g的电极布局。方法:(1)采集临床B超和CT诊断为单囊型肝囊型包虫病CE,通过手术获取CE患者的原头蚴,经过1%浓度胃蛋白酶消化后判断原头蚴活性,配制浓度分别为2000个/100ul、200个/100ul、100个/100ul原头蚴混悬液,经C57BL/6小鼠门静脉主干注射后观察小鼠的死亡率,计算小鼠E.g的成囊率和分布,B超随访观察E.g囊肿的生长速率;(2)B超筛查C57BL/6小鼠肝E.g囊肿,观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50脉冲数下,不同场强(21、14、7、0kV/cm)作用后1周、4周、8周肝E.g囊肿的大小、形态改变、囊壁结构改变判断纳秒脉冲对小鼠肝E.g囊肿的消融抑制效应。(3)观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不同场强(29、21、14、7、0kV/cm)和脉冲数(50、100)作用后第1、3、7天原头蚴的形态、活动度、完整性,判断纳秒脉冲对其的杀伤效应,HE染色观察原头蚴结构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原头蚴超微结构改变;采集临床B超和CT诊断为多子囊型CE患者,选取直径5-10mm、光亮透明,弹性好的CE囊肿,观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不同场强(29、21、14、0kV/cm)和不同脉冲数(50、100)作用后第1、3、7天E.g囊肿内层塌陷情况判断纳秒脉冲对其的杀伤效应,HE染色观察E.g囊肿壁结构的变化。结果:(1)建立门静脉接种原头蚴的小鼠模型:2000个/100ul、200个/100ul、100个/100ul原头蚴混悬液经门静脉主干注射后小鼠感染率分别为90%(9/10)、100%(10/10)、63.6%(7/11),成囊率分别为0.7%~4.1%,0.6%~1.9%,0.6%~3.9%。病理切片显示注射后1周内,大部分原头蚴体积固缩,7天时原头蚴周围形成明显的炎症带,21天时可见存活的原头蚴发育出囊泡,42天时原头蚴细胞团消失,发育成一囊型病灶;(2)获得纳秒脉冲治疗小鼠肝脏原位e.g囊肿的有效剂量:小鼠e.g囊肿在纳秒脉冲治疗仪脉冲后21kv/cm脉冲组小鼠e.g直径的增长在脉冲后1、4、8周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呈缩小趋势,脉冲后1、4、8周的直径分别缩小1.4mm、1.2mm、1.7mm,肉眼观e.g囊肿壁增厚,透明度消失,而对照组小鼠e.g囊肿光滑透明,壁较薄、弹性较好,腔内囊液充盈清亮张力高,病理切片显示脉冲后8周e.g外纤维组织增厚,炎症反应带增宽明显;14kv/cm脉冲组小鼠e.g直径的增长在脉冲后8周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呈缩小趋势,脉冲后1、4、8周的直径增长分别为-0.4mm、0.4mm、-0.1mm;7kv/cm脉冲组小鼠e.g直径的增长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对照组在脉冲后1、4、8周的直径增长分别为0.2mm、1.3mm、4.3mm。(3)纳秒脉冲对体外培养的原头蚴和e.g囊肿的的杀灭存在剂量效应:脉冲后第1、3天,29、21kv/cm脉冲组的原头蚴的杀伤率与对照组存在差别(p<0.05),50脉冲数下29、21kv/cm脉冲组第1天杀伤率分别为16.5%、12.9%,第3天的杀伤率分别为19%、12.6%;脉冲后第7天,29、21、14kv/cm脉冲组的原头蚴的杀伤率与对照组存在差别(p<0.05),50脉冲数下29、21、14kv/cm脉冲组第7天杀伤率分别为71.7%、64.3%、48.3%。100脉冲数下29、21kv/cm脉冲组第1天杀伤率分别为32.3%、15.6%,第3天的杀伤率分别为32.3%、16.7%,100脉冲数下29、21、14kv/cm脉冲组第7天杀伤率分别为79.2%、68.7%、49.2%,透射电镜见脉冲后原头蚴体表完整性被破坏;脉冲处理后e.g囊肿第1天发生明显的内层塌陷,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脉冲场强越大,塌陷率越高,50脉冲数、29kv/cm场强下,1、3天的塌陷率分别为75%、100%,21kv/cm场强下,1、3、5天的塌陷率分别为50%、75%、100%,14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25%、62.5%、75%、75%,100脉冲数、29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62.5%、87.5%、87.5%、100%,21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50%、75%、75%、100%,14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75%、87.5%、87.5%、100%。结论:(1)经小鼠门静脉注射e.g原头蚴可以成功建立小鼠e.g感染模型,注射200个原头蚴可以得到较高的感染率和较合适的囊泡个数,囊泡生长个数约1-4个,可以较好的模拟临床ce;(2)21kv/cm场强可以明显消融小鼠e.g,棘球蚴囊肿壁增厚,透明度消失,14kv/cm场强可以明显抑制小鼠e.g的生长;7kv/cm场强对小鼠e.g的生长无抑制作用。纳秒脉冲对小鼠e.g囊肿具有剂量效应,需要优化治疗参数,只有在足够高的电场强度下才能获得消融及抑制生长作用。(3)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29、21kv/cm电场强度下对原头蚴的杀伤效应较明显;e.g单囊肿对纳秒脉冲的消融效应较敏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29、21、14kv/cm电场强度下脉冲后第1天内层塌陷明显,场强越高、脉冲越数则e.g囊肿内层塌陷越早,提示纳秒脉冲在包虫病的消融临床应用上需要分型施治,选择恰当的适应症,根据WHO分型选择合适病例,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针对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未知输入扰动,为提高对干扰鲁棒性、待检故障敏感性及降低设计的保守性,提出了一种H_/H∞故障检测观测器设计方法,通过无损S-procedure将非凸约束问题转
目的(1)研究白纹伊蚊分布现况,预估RCP4.5、RCP6和RCP8.5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的我国白纹伊蚊适生区范围变化;(2)研究登革热流行决定因素模型,基于气温预估RCP4.5. RCP6和RCP8
针对基于KL(Karhunen—Loeve)变换和JPEG—LS编码的多光谱图像压缩系统中码率控制不准确以及码率分配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码率分配一码率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重构波段
为解决时分数据调制(TDDM)方式而引发的信息码位符号翻转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响因子的模糊抑制同步算法。首先通过搜索引导处理快速地解决伪码搜索范围大的问题;进一步,通过
春甘薯覆膜具有增加地温, 保墒提墒、防涝害,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加速养分转化的作用.可明显的促进前期的生长发育, 使结薯期提前8~10d, 栽后1个月茎叶增长
金橙Ⅱ(OⅡ)是一种具有电化学活性的染料,在pH1.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于-0.152V(vs.SCE)会产生一个灵敏的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还原峰。当在金橙Ⅱ溶液中加入溶菌酶(LYS)后,溶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其“论一说”因素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学性质,“论一说”因素的具体结构,形成了它不同的构成形式,“论一说”因素的具体特征,又造成它多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2003年4月WHO已正式宣布SARS-冠状病毒(SARS-CoV,SARS Coronavirus)是导致SARS的病原体。然而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
以高超声速飞行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速流场下的星光传输模拟仿真方法,定性、定量地研究平台气动光学效应对星光导航的影响.采用基于k-ω/SST两方程湍流模型的雷诺平均法计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在许多学者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心率在不同项群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心率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身体机能对运动刺激的即刻反应或者慢性适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