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及TEC模式的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空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t_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层是地球上空存在足够多的自由电子,能够显著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一个区域。低纬地区电离层存在各种尺度的电子密度不规则结构,它们会引起电波信号幅度和相位起伏的闪烁现象,因而引起了电波用户广泛的关注。关于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其物理机制和变化特征仍然不能完全解释,比如不规则体的种子机制、逐日变化特征等。随着低纬地区观测手段和观测资料的丰富,对与赤道扩展F有关的等离子体泡和电离层闪烁等现象特征研究将有助于对不规则体的物理机制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GPS观测成为近年来研究电离层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局部地区的GPS探测发展区域的电离层模式对于低纬地区的电离层形态特征分析和应用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主要基于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和台湾“福卫一号”(ROCSAT-1)卫星的观测资料,在统计我国低纬地区闪烁和等离子体泡出现率的基础上,分析了等离子体泡发生时背景等离子体的漂移特征,重点对午夜前后不规则体的垂直漂移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研究相对较少的等离子体浓度增强现象进行了事例研究和统计分析。另外,基于低纬GPS观测台链,发展了区域的TEC模式,并进行了模式应用和评估的初步研究。主要工作及分析结果如下:   (1)统计分析了海南地区2007年3月~2010年6月期间电离层闪烁发生率及其与地磁活动的关系。并基于ROCSAT-1卫星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2000年1月~2004年5月经度在90~150°E区域的等离子泡的出现特征。分析表明,闪烁出现率随着太阳活动的升高而明显增大,春秋季节出现次数较多。在高年春秋季有50%的天数观测到等离子体泡。等离子体泡主要出现在磁赤道南北30°以内,在地磁平静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较大地磁暴期间的闪烁主要出现在午夜后。   (2)基于海南地区三点GPS闪烁观测,对闪烁期间电离层不规则体纬向漂移速度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海南地区不规则体夜间东向漂移在30~150m/s之间,速度随着地方时逐渐下降,在午夜前,纬向漂移会有较大的扰动。对卫星观测到的等离子体泡与夜间垂直漂移的分析表明,午夜前的闪烁大多伴随着很强的东向极化电场,分析表明东向极化电场不是完全与夜间垂直漂移的反向增强相关。午夜后的等离子体泡大多没有很强的东向极化电场伴随。地磁扰动期间,午夜后很强的东向穿透电场会引起等离子体泡的发生。   (3)利用地基GPS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观测,发现了夜间不规则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等离子体浓度增强现象,并首次同时在相近地点观测到GPS-TEC增强和等离子体浓度增强现象。通过卫星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这种等离子体浓度增强现象的时间、季节和位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到的等离子体浓度增强出现率明显较等离子体泡出现率低,在低年比高年出现次数更多,夏季较春秋季节出现率高。它主要出现在磁赤道南北纬10°~30°的地方,有时在近磁赤道区和中纬地区的项部电离层也能观测到。针对几个事例,详细分析了等离子体浓度增强现象发生时背景垂直漂移的特征,分析表明当等离子体浓度增强发生时,在午夜前一般都伴随着垂直漂移明显向上的扰动,在午夜后一般处于等离子体垂直速度下降至反向前的时间段,这与等离子体泡期间垂直漂移的特征十分相似,说明这种等离子体浓度增强与等离子泡的产生十分密切。   (4)利用低纬GPS观测数据,基于实时数据驱动模式计算的考虑,发展了低纬20~28°N,105~123°E区域TEC地图模式。模式采用最小二乘网格法,每30分钟进行一次TEC地图的解算。另外,针对低纬地区的TEC解算需求,采用Nequick模式模拟分析了不同台站分布对于TEC解算的影响,2006年的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低纬100~120°E和20~30°N的区域,若分为经纬度3°×2°的40个格点,则8站分布能基本满足TEC的解算,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500km。   (5)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综合分析了低纬区域TEC模式的精度。首先将模式结果与IRI-TEC和CODE-TEC进行了比较,3种模式的结果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IRI-TEC和CODE-TEC整体偏高于低纬区域模式计算的TEC,2006年与低纬TEC模式的标准偏差达到7TECU左右;其次,采用Nequick模式对TEC模式结果进行了模拟评估,结果表明在低年区域TEC模式的标准偏差在3TECU左右,高年达到17TECU左右;最后,重点采用差分认证方法对区域TEC模式和日本地区的GPS-TEC模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较低的2006年,我国低纬TEC模式的标准偏差为3TECU左右。日本地区的TEC模式约为2TECU,中纬地区可达1TECU。在太阳活动较高的2003年,日本地区TEC模式的标准偏差为5TECU左右。
其他文献
学位
实验、解析和数值计算是研究电磁效应的最主要的三种方法。其中数值计算是最新发展并且发展最快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量法、时域有限差分、有限元、几何理论衍射法和物理光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就应在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以生为本,互动高效”。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打造“以生为本,互动高效”的数学课堂,谈谈拙见。  一、“复习提问”的内容要具有目标意识  一
<正>"站在"材料上写还是"躺在"材料里写,是决定能否出好作品的关键。新闻作品如何"拎起来"写?这需要一个角度或者主题,同时还要解决"挂得住"的问题,这直接决定所写内容是否符
近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研究及地球物理勘探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地震高精度成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波形反演作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速度建模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
印度板块与欧亚的碰撞,引起青藏高原抬升和东亚的整体变形。其动力学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局部区域的岩石圈变形模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这样的复杂地区的地球
协调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协调者、协调对象三位一体的工作过程。不断的协调实践过程,会逐渐形成领导影响力、协调者的感召力和协调对象的活力,这三种力
在众多的隧道超前预报方法中,TSP是物探地质超前预报的代表性方法,它通过观测和分析反射波数据的各种特征来推断掌子面前方介质的性质(如岩石的密度、杨氏模量,泊松比和地震波速
对于储层的流体识别,是地震勘探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国内外在这项工作中都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以往的储层流体识别都是基于砂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弹性波理论上,
本文主要讨论了地震相干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对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在对地震相干的基础理论进行描述之后,本文对相干过程中子波反褶积方法进行改进,以使得对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