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小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及其结构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小鼠肝切除围手术期应用两种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术后肝脏再生及其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70%肝切除围手术期口服EN模型,雄性ICR小鼠72只接受70%肝切除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饮食)、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组(70%肝切除围手术期选用TP-MCT喂养)、肠内营养混悬液SP组(70%肝切除围手术期选用Peptisorb喂养)。TP-MCT和SP两组小鼠术毕于白炽灯下复温至苏醒后,将同组每2只小鼠置于1笼,每笼配备2个标有刻度的喂养瓶,分别灌装饮用水和对应EN液,供小鼠随意饮用,此外不再供给小鼠其他任何营养能量来源。喂养瓶每日消毒换新并灌注新鲜营养液,同时计算并记录每笼每日营养液消耗量。检测术后1、3、7 d肝功能指标,肝再生情况和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P组及TP-MCT组术后1、3、7 d外周血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SP组及TP-MCT组术后第1d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有所上升,血清促炎因子IL-6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HE染色及PCNA显示SP组和TP-MCT组术后肝再生明显,肝脏结构得到恢复,特别是SP组于术后1、3、7d呈现显著性肝脏再生。结论:小鼠肝切除围手术期予以肠内营养,可以保护术后肝脏结构功能,促进肝再生,应用肠内营养混悬液SP可能具有优势。◆肝细胞癌肝切除围手术期肠内营养与联合营养治疗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切除围手术期行单纯肠内支持,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2013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解剖性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病人60例。其中,早期肠内组30例,联合组30例。两组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等热量营养支持,日均补氮量为0.2g/(kg·d),非蛋白质热量日均为25 kcal/(kg·d),共7d,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后允许自由进食低脂流质,排便后可以自由进食低脂半流质。肠内组病人术晨经鼻置入鼻空肠营养管,于术后24h开始持续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纽迪西亚制药),不足的水、电解质经外周静脉补充。联合组病人于术晨置入鼻胃管,术后24h拔除,术后24h开始从病人的深静脉管道中持续滴注肠外营养液。其中结构性脂肪乳注射液(力文,华瑞制药)和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尤文,华瑞制药)作为脂类提供热量的40%,葡萄糖提供热量的60%,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安平,德国贝朗)和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力太,华瑞制药)补充氮源,安达美、维他利匹特和水乐维他每日各10ml,胰岛素及电解质依照生化结果调整用量,患者恢复排便后,停肠外营养,改为口服肠内营养液,成分与剂量同肠内营养组。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与联合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组病例术后8d的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联合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组病例术后1d、8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胺转酞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联合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组术后1d、8d的淋巴细胞计数(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联合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组术后恢复排便时间较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恢复排气时间的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5)与联合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组病例住院期间白蛋白使用量,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肝功能不全,胆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早期行单纯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和胃肠功能恢复,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