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基础设施,已成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各种新兴业务和应用的不断涌现,对网络的带宽提供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网络普遍采用单下一跳最优路径进行数据传输,而这种基于单下一跳路由的尽力而为数据传送方式正是造成当前网络资源使用不均衡和局部拥塞的重要根源。多路径并行数据传输可以有效聚合使用多条路径的带宽,均衡网络流量,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生存性,从而有效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本课题依托国家863计划“快速自愈路由协议与试验系统”、“一种基于节点势能导向的多路由产生机制”和“一种基于多下一跳路由的动态均衡路由交换机制”,通过对IP网多路径数据传输的研究实现多下一跳数据的并行转发,从而充分使用现有网络带宽资源,达到网络流量的负载均衡,最大程度的减少网络拥塞的产生。课题围绕“寻找路径、选择路径和使用路径”三方面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多路由产生机制,多路径网络的流量工程模型,多路径网络的流量控制算法和基于业务区分的多路径网络资源分配算法,并力图将研究成果有机整合,形成多路径网络数据传输的整体解决方案。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多路由生成是网络进行多路径数据传输的基础和前提,提出了基于节点位势的多路由生成算法框架NPMA,该算法框架指出多路由生成就等价于将网络图转换为有向无环图,而通过给网络节点赋不同的位势值可以实现有向无环图的转换。在此算法思想下,提出了NPMA-Dijkstra和NPMA-MCS两个多路由生成算法。NPMA-Dijkstra算法是基于最短路径算法扩展而来,方便于在当前的路由器中部署实现;NPMA-MCS算法可以提供节点对间的最大流传输,能够在路由层面上为提升网络的数据传输性能提供帮助。通过和现有的商用MDVA算法仿真对比,表明所提算法在多路由生成数目和并行传输能力上都比MDVA算法有所提升,可以充分挖掘使用网络的链路资源。2、在多路由生成的基础上,研究了多路径网络的流量工程模型。针对每个路由节点进行多下一跳转发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最小化最大链路利用率的线性规划模型MM-TE,分析了模型的性能。针对模型在个别节点上没有进行流量分割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流量工程模型MM-TE+,模型同时约束了对跳数过多路径的选取。通过在实际网络拓扑上的仿真实验,表明模型MM-TE+可以很好的和多路由生成算法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均衡网络链路的资源利用率。3、从网络用户角度考虑了多路径网络的拥塞控制问题,提出了多路径网络的流量控制算法。在网络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框架下,将单路径的流量控制算法扩展到了多路径网络中,针对多路径网络中效用最大化目标不是一个严格的凸函数问题,修正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保证了对偶问题的处处可微,提出了一个包含源端和链路端的流量控制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收敛性。针对流量工程和流量控制相分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个联合优化的模型,从跨层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防止网络拥塞的算法,仿真实验表明算法收敛时间短,可以优化网络的链路利用率。4、针对“三网融合”演进中互联网需要进行多业务承载的问题,结合目前网络中实时多媒体业务迅猛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多路径网络的资源优化分配算法。通过分析不同业务效用函数的特点,将网络中的业务区分为弹性业务、软实时非弹性业务和硬实时非弹性业务。首先提出了弹性业务的资源优化分配算法,通过引入多路径聚合等效带宽的概念,分析得到了非弹性业务的资源最优分配的充分条件和多业务共存时资源最优分配的充分条件。针对多业务共存时资源分配的非凸优化本质,提出了一个基于罚函数的遗传优化算法。仿真实验表明,算法收敛快,可以得到各种业务共存条件下资源分配的优化解。5、针对863项目“快速自愈路由协议和试验系统”的工程实现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支持多下一跳路由查找的转发引擎,转发引擎主要包含了一个支持多下一跳路由的三级转发表查找结构、基于流保序的多下一跳均衡转发处理模块和一个基于FPGA实现的128位并行CRC32哈希算法。针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电路设计和性能分析,实现了基于ATCA架构的转发引擎电路板。通过商用的Spirent Testcenter测试仪器对转发引擎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引擎的丢包率、处理时延和均衡保序性能指标都达到了10Gbps处理能力的设计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