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定注射液”硬膜外腔注射对家兔化学性腰神经根炎的影响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腰痛定注射液”行硬膜外腔置管给药,通过观察模兔患肢运动功能、神经根病理变化,并测定给药后神经根周围组织内5-HT、组织胺、PGE2含量变化;探讨中药“腰痛定注射液”对家兔化学性神经根炎的影响,为中药经椎管途径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普通级家兔72只,雌雄各半,所有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腰痛定组(B组)、泼泥松龙组(C组)。 通过手术在家兔L4神经根腋部置入福尔马林滤纸的方法建立家兔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模拟腰椎间盘突出症。 造模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开始经导管给药1次/周,A组(模型组):生理盐水0.2ml/Kg,B组(腰痛定组):“腰痛定注射液”2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按0.2ml/Kg剂量给药,C组(泼泥松龙组):泼泥松龙注射液50mg(2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按0.2ml/Kg剂量给药。于首次注药后第1、7、14、21天按时观察模型家兔征象;并于首次注药后第7、14、21天每组随机处死8只模型家兔,分别进行相关指标分析。 观察模兔患肢运动功能、神经根病理变化,并测定首次注药后第7天、14天、21天神经根周围组织内5-HT、组织胺、PGE2含量。 实验数据采用T-test,P<0.05为显著性差异,检测值统计处理的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结果 1 步态观察 首次注药后第7天、14天、21天B组、C组与A组比较患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or ?P<0.01); B组、C组首次注药后第21天与第7天比较患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首次注药后第7天、14天、21天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 神经根局部组织内炎症介质5-TH、组织胺、PGE2含量 首次注药后第7天、14天、21天B组、C组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or ?P<0.01); B组、C组首次注药后第21天与第7天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B组与C组比较:首次注药后第21天差异无显著意义(cP>0.05)。 3 病理切片显示神经根局部炎症反应B组、C组较A组明显减轻。;夕{北弓J医学}歹乙硕士砂}究生毕业论又结论 “腰痛定注射液”对家兔模拟化学性神经根炎具有良好的抗炎和促进损伤神经根的修复作用.实验表明“腰痛定注射液”对实验性神经根炎的炎症反应强度有调节作用,对损伤神经根具有促进修复作用.该药使局部组织中炎症介质浓度阳氏,其作用强度与泼尼松龙接近,表明该药有可能替代激素类药物应用于推管内,使腰腿痛的治疗多了一种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多发性梗塞痴呆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的变化,以及“调神益智”针法的干预效应。为进一步促进该针法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MI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至2010年18例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采取手术治疗并观察、总结。结果 18例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患者,治愈17例,1例合并有
目的调查广东省佛山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伴发"H"型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方法选取2010-07-12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纳入标准的
选用二硫化钼 ( Mo S2 )、聚四氟乙烯 ( PTFE)、石墨、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填料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HMW- PE) ,研究了这些填料对 UHMW- PE摩擦磨损、表面硬度和冲击强度等
近日,央行、民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大力创新完善金融组织、产品、服务和政策体系,提升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
报纸
当前,职务侵占犯罪的发案率已经高居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的第二位,笔者在一线基层公安机关从事打击经济犯罪案件近7年时间,对此类犯罪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并深刻认识到此
由于镉(Cd)污染日趋严重,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为研究表油菜素内酯(2,4-EBL)对番茄应答重金属Cd胁迫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哈大粉201”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10 mmo
责任政府是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源起于英国早期的议会弹劾程序,是近代民主的产物,是对既往所谓君主专制的无责任政府相比较而言。责任政府是人民对公共权力进行
<正>有关成人大疱性脓疱疮报道极少,现于我院中医科门诊治愈1例,报告如下。1病案介绍马某,女,32岁。2011年9月15日诊。患者2011年8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大疱性脓疱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