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心理问题的内在起因——自我,和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形式——适应两方面入手,试图探讨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初中生心理健康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的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数据来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论文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原有测量工具进行修订;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建构了研究的理论框架;接下来,对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起三者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是很积极,但是也不消极,适应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独生子女情况都是以上三个变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生的总体自我认知对其适应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初中生的总体自我评价对其适应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影响适应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各自的因子结构,并建立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型,充实了国内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内容。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状况的研究建立了常模,并为以上三个变量的测量和评估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最后,论文对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应对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给予重点帮助。对适应状况较差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若只关注心理问题的现象本身,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心理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