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出于发现案件真相与提升侦查效率之目的,长期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认罪供述是侦查阶段的重要任务。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实际上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认罪供述在证据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口供中心主义”思维。为获取犯罪嫌疑人认罪供述,发挥侦查讯问证据收集与工作引导的双重功能,诱供成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框架之外取证方法之一。基于“从宽”对犯罪嫌疑人认知能力作用的反向思考,其与诱供似乎存在内涵契合。因此,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发现案件真相与提升侦查效率之目的,长期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认罪供述是侦查阶段的重要任务。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实际上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认罪供述在证据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口供中心主义”思维。为获取犯罪嫌疑人认罪供述,发挥侦查讯问证据收集与工作引导的双重功能,诱供成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框架之外取证方法之一。基于“从宽”对犯罪嫌疑人认知能力作用的反向思考,其与诱供似乎存在内涵契合。因此,分析诱供必须对目前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诱供进行内涵反思与分析阐释,同时需要明确其与合法认罪认罚的区分判断标准,以免概念及边界的含混不清。侦查阶段正视诱供存在并对其剖析解构,不仅有利于推进侦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同时能为解读刑事政策、遏制非法取证、避免刑事错案、惩治司法腐败提供一种路径。因此,本文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侦查阶段诱供规制路径的引入与重构出发,通过判断标准体系的确立,形成以限制权力与保护权利为主线的判断路径,在规制路径设计上严守程序正当-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的演进逻辑,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限制公权保障私权之目的,促进侦查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本文正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选题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包括研究目的、文献分析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文章创新点、难点等。本部分重点讨论了当前世界各国在普遍适用诉辩交易制度前提下,各国对诱供取证手段的态度、具体的判断排除标准以及对于压迫性取供手段的限制与适当例外,并总结归纳了取供手段合法与否的自愿性保障-合法化例外-综合性审查判断三阶层判断标准。以上判断思路能够与我国侦查程序中取供手段的限制与例外形成对比,为规范侦查行为提供有益借鉴。第二部分主要将诱供分别置于原有刑事诉讼制度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分析阐述了其一般内涵与特殊内涵。大致围绕一般诉讼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内涵阐释三个角度进行基本理论的分析阐释,最终从主体—目的—手段—对象四个维度进行概念重构。出于保障人权的目的,侦查权规制应当严格遵循程序正当—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的基本框架,通过正当程序实现权力制约,进而达到权利保障之目的。第三部分是对合法认罪认罚与非法诱供区分边界的明晰。本文从当前学界区分认罪认罚供述自愿性、合法性判断争论入手,总结分析认罪认罚自愿性标准与非法言词证据排除标准等同说、认罪认罚自愿性标准与供述自愿性等同说、认罪认罚自愿性标准与自白任意性标准等同说三种学说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程序正当、实体真实、社会实效三个层面的区分原则。遵照程序正当—权力制约—权力保障的分析框架,文章提出了讯问主体、讯问对象、讯问规则、取证模式、综合审查评判五个层面的立体化标准。第四部分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侦查阶段诱供的潜在风险分析。文章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执行的偏向性出发,阐述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侦查阶段适用存在行政化的考核标准、侦查机关自由裁量权异化以及侦查阶段制度适用的冷漠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政策变形后,侦查主体通过特殊情形下的不立案、立小案、撤销案件,监督主体通过特殊情形下不起诉、轻罪起诉或轻型量刑建议滥用权力,形成塌陷式、串联式腐败。借助毒树之果理论分析非法证据及非法取证手段滋生的内生性障碍,进而出现证据适用的风险。由于虚假口供会造成侦查途径选择错误、犯罪嫌疑人主观动机认定偏差以及案件事实还原错误,最终酿成刑事错案。分析了刑事政策执行变形—司法腐败—证据陷阱—刑事错案恶性循环的形成过程。第五部分主要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诱供之所以会成为非法取证方式原因之分析。本文主张以“程序正当—权力制约—权利保障”为分析框架。之所以会出现非法取供,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态度包容,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引诱取供及其证据的适用,缺乏法律层面的正当程序的规范。二是侦查策略与非法证据定位模糊,司法实务抑或理论研究中,侦查策略对于犯罪嫌疑人意志自由的柔性侵犯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对于非法证据的无力,致使以诱供手段获取的证据满足形式上的合法性要求,但实质上不能排除非法的嫌疑,其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恣意。三是“从宽”转化了诱供的非法性,即用程序性手段代替示利、示形型侦查策略,一定程度上使其非法性隐蔽化。同时示利、示害型策略侵犯了自白的任意性,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受损。通过对立法、司法实践抽象,形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侦查阶段诱供发生深层次原因的体系化分析。第六部分是基于程序正当—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的基本思路提出的诱供规制路径。鉴于侦查权天然的扩张性,基于权利保障与实体真实的利益权衡,有必要对侦查权进行一定规制。本文在规制路径构建上,通过权利义务告知程序独立化设计、讯问录音录像范围合理化扩大实现对取证程序的矫正,通过值班律师权利科学化赋予、检察监督对于侦查工作的监督审查以及监察监督对于公权力行使的重点把控实现权力的制约规范,最终达到权力制约与人权保障的双重目的。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都发生巨大变化,一些不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道德冷漠现象以其影响之广和危害之巨大而备受关注,如果任其发展,不但会对个体道德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也会阻碍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序推进。为此,本文围绕当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冷漠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导致道德冷漠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探讨,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新时代的道
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是我国的创新融资工具,涉及到许多法域。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在适用中显现出许多法律问题,司法实务中的纠纷案件数量在不断增加,当事人所争议的法律焦点更为复杂。为此,本文从理论与实务两个角度出发,对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法律规制进行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基本阐释。本部分对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辨析其与买断式回购、证券借贷、质押贷款等概念的不同,并梳理股票质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中,涉事董事刑事责任的归责门槛较高,加之对其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情形罕见,所以,对之责任的追究主要依赖于证监会的执法手段,处以行政责任。而这类执法实践已然在责任认定、责任大小以及免除处罚情形等方面发展出一套标准。但来自实践界与理论界的声音却普遍认为在证监会的行政执法中存在无可忽视的问题。具言之,在行政执法中,证监会存在以“是否签署了同意意见”作为责任成立的唯一标准,导致“勤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种程序性制裁机制,关系到侦查人员取证行为的规范、被告人基本诉讼权利的保障。本文立足于我国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及司法现状,结合域外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规定,探求我国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路径。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为我国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发展历程及立法特点。首先介绍我国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三个时期:立法空白期、初步确立期、发展停
税收核定作为税款征收的补救方式,其权力行使条件和方式具有特殊性,容易导致纳税人对于核定的结果产生争议。如何实现税收核定既符合实质课税,又充分保障纳税人权益的目标,除了从税务机关出发,规范税收核定权行使的路径外,完善税收核定过程中的纳税人权利,不失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从核定行为的内容来看,税收核定行为从识别核定对象、到选择核定方法、再到处理纳税人异议,每一阶段的展开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具备过程性特
法律术语用于表达特有的法律概念,占据法律语言的核心位置。以往关于法律术语翻译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法律英语术语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较少关注中国法律汉语术语的英译。本文从Sarcevic的法律翻译视角出发,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法律汉语术语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两个源语文本中法律术语的英译本中存在什么问题?(2)
2019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及要“促进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提升金融与行业数据规范融合应用水平”,同时也应“健全金融科技法律和标准体系”。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数据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数据密集行业的金融行业,其在数据搜集,数据积累,数据应用,数据保护等方面也领先于其他行业。毋庸置疑地是,个人金融数据作为现代
动产物权关系中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是时代发展所致。物权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客体,网络领域的虚拟财产、电子化领域的货币和证券等,其共同特征即是客体的所在地无法确定,所以在寻找这类物权客体适用的准据法时,难以根据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确定,加之动产货物的跨国流动愈加频繁,交易当事人更加注重自我意志的表达,在此情形下,意思自治原则开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被引入动产物权关系的法律适用中。最早在立法中予以规定的国家是瑞士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产流动质押在金融实践中崭露头角并为交易当事人所青睐。动产流动质押兼具动产浮动抵押与一般动产质押之长,并克服后两者的缺陷,能够兼顾债权人之安全保障和债务人利用担保物之需求,因而受到交易当事人的青睐。然现行法并未对动产流动质押做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关于动产流动质押的纠纷频发,法院在裁判相关案件时意见也不统一。针对动产流动质押在实务纠纷中所呈现的主要问题,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09条规定了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相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当遵守的规则,对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重大社会问题作出回应。将与人体基因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归入人格权编项下,系我国首次在法律层面对人体基因作出明确规定,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体现出对基因权益保护的重视。在此之前,与人体基因有关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与研究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