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Private Equity (PE)通常被称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只有极少数PE基金投资于上市公司,从投资对象来看,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VC)是一致的,只是在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和投资特点等方面有所区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第一起典型的案例是2004年6月美国有名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了深发展银行17.89%的股权,这被业界公认为具备了私募股权的基本特点,由此产生了由国际并购基金控制的第一家中国商业银行。以此为契机,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逐渐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接踵而来。在2004年末,美国华平投资集团等机构,联手收购了哈药集团55%的股权,创下了第一个国际并购基金收购大型国有企业的案例;而2005年之后,私募股权市场以国际著名私募股权机构与国内金融巨头联姻为特点,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说,2005年9月9日,出现的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交易,凯雷投资集团通过对太平洋人寿4亿美元的投资议案获得了太保人寿24.975%的股权。在我国,由于新兴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快,勇于创新,机制灵活,并且股权干净,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是缺乏银行资金的支持,从而迅速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青睐的对象。与此同时,部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我国稳健发展的经济和投资环境成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一是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蕴藏着极大的投资机会,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二是国内资本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经证监会批准,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开板仪式在深圳市福田区五洲宾馆举行,这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板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而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也在当月30日集体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备受多方关注的创业板市场正是开市交易。这无疑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三是国有企业的改制,国退民进,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对其实施了MBO(Management Buy-Outs),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最后,《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订,以及相关创业投资法律的制定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较晚,经验不足,退出机制也不完善,目前,私募基金多以地下身份出现,得到有关部门承认的大部分还是公募基金。因此,尽管前景广阔,以公开身份进入金融市场也是大势所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运行尚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和支持,大多数掌控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还游离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自身运营的风险及对市场造成的风险都比较大,集中表现为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因此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和控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了深入的总结和思考,重点研究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和控制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发展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也加深了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风险管理的认识。本论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研究了我国私募股权发展的现实情况及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系统阐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其经营管理风险的来龙去脉,对其丰富的内涵、特点、分类、基本构架、运作模式和研究的意义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和分析了该行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防范和控制的措施。文章结合金融危机的实际情况,认为虽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并购市场,在金融危机逐步消褪,全球并购热潮再次掀起之时,跟进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应注意风险发生的概率、时间和频率之间的协调,寻求最优的配置。此外,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流程来防范和控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强调根据过程控制原理,做好各方面的匹配,力求使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做到各司其职、各担其责。通过项目保荐制和薪酬积淀制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约束和激励的有效统一,减少和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