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与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共识。为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推动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所以,深入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新世纪重要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随着“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个战略的颁布实施,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主要表现在大幅度增加了体育人口,促进了体育的大众参与,从而需要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去指导人们如何参与体育、提高运动成绩,如何保持身体健康,使得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也极大的增加。1957年首设于北京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担负着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它的开设,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体育人才,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探讨和研究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加快培养我国运动训练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多次走访领导、专家和教师,结合专家问卷,并分析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第六届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与管理研讨会”和前五次研讨会的相关材料以及本文各研究对象的教学计划等,对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学生情况、师资基本情况、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比较、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教学设施与经费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专业口径过窄、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界线仍不清晰、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和缺乏创新、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死、教学经费不足和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发展对策:充分考虑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主体的特点实施教学和管理;加强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重新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人文体育教育;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设备;树立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培养跨学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