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定晕方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便临床应用。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100例患者,均来源2010-06至2011-04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与中西医结合科门诊病人。采用随机、平行方法,按1:1比例进行分配,共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一组均为5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1994年2版诊断标准[30];同时符合中医辨证标准(气虚血瘀型)[2]。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MBI评分等基本均衡,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药物用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常规控制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对照组给予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1粒,bid,口服;5%葡萄糖250mL+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15~30滴/min,14d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气活血定晕方[2]:“黄芪、人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天麻、地龙、牛膝、夏枯头、菊花、甘草”,每日1剂,水煎两次滤液400ml,每次200ml,早晚空腹分服,14d为1疗程。疗程结束统计疗效。3疗效及安全性检测将2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判定,通过TCD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参数变化;检测凝血四项,所作观察记录疗效评定统计资料。同时检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检测统计资料。4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判定分析:记录治疗前(当天)、2d、3d、5d、7d、14d眩晕发作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1]判定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用药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验,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表明补气活血定晕方无毒、无副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椎-基底动脉Vm、Vs改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补气活血定晕汤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明确。同时经用药安全性检测,也表明该药物安全可靠,无毒、无副作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