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cholas Pevsner)的《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作为设计史的开山之作,不仅在公众心目中确立了有关设计史研究的概念,也为之后设计史的研究树立了典范。佩夫斯纳在本书中采用了线性的方式,突出了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历史必然性。后续的设计史著作诸如西格弗里德·吉迪恩(Siegfried Gideon)的《机械化主宰》、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的《第一机械时代的设计与原理》等虽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佩夫斯纳的叙事方式,但结构几乎一样。佩夫斯纳的开创性设计史研究方式本是设计史抒写的一种探索,而当这种探索变成设计史书写的固定模式时,就会使设计史研究与探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杰弗里·麦克尔(Jeffrey L.Meikle)评价福蒂的《欲求之物》为“设计史领域第一本非’佩夫斯纳式’的著作”。《欲求之物》对传统设计史研究模式的突破可见一斑。20世纪后期,随着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被引用到设计史的研究中,设计史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面貌,如采用全球视野世界通史式的爱德华·露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的《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保罗·克里克(Paul Clark)和朱利安·弗里曼(Julian Freeman)的《设计:速成读本》等。乔纳森·M·伍德姆(Jonathan Woodham)在其1997年出版的著作《20世纪的设计》中说道,福蒂于1980年代发表的《欲求之物》“进一步侵蚀了在许多设计史研究中都具有的以设计师为主导的传统信念。由于发表在一个设计师被媒体普遍追捧的时代,所以此书在设计类出版物中备受批评,因为其潜在的命题是:历史地理解一件物品的重要性和价值,需要依赖广泛的、一系列的命题的影响力和观念,以及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融合。”《20世纪的设计》强调了设计本体之外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摆脱了传统艺术史和设计史将研究重点放在个人或是风格样式的研究模式。伍德姆在书中对福蒂《欲求之物》的强调表明,当脱离了那个以设计师为主导的时代,以及需更全面的看待设计时,福蒂对设计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理应受到重新的认识。此外,国内对福蒂设计史观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果还比较少,所以也有必要对福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欲求之物》正是一个良好的突破口。本文主要根据专题研究的方式,对《欲求之物》中的一些专题展开研究分析。研究过程将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目的在于探究福蒂的设计史研究是如何切入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以及在在福蒂的视角下,设计的面目是否会发生变化等。福蒂在《欲求之物》中“限定了少量的议题和主题,以便能更有深度地进行探究”。在本篇文章中,也通过对福蒂《欲求之物》中择取的一些个案和其他设计史学家研究中相同的个案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福蒂设计史研究视野和方法上的突破。本文通过对《欲求之物》的研究,探究阿德里安·福蒂的设计史研究视野与方法,并总结福蒂在《欲求之物》中所体现的设计社会史方法对设计史研究的影响。设计社会史方法的参与,对设计史的书写是一种突破、挑战。新视角、新方法的参与势必会为设计史研究打开新的天地。此外,本篇文章力图通过对代表性的具有新史学视角的设计史学家的研究,为设计史研究进一步积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