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总结Rathke囊肿在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其与鞍区其他病变鉴别诊断的方法和鉴别要点,提高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2008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治疗的、经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病例,共3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0例。根据其病例资料,综合分析其临床症状、垂体功能、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手术方式、手术过程及术后情况等方面的特点,并对患者的症状改善、复发、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情况进行了随访,分析其误诊原因并总结其特点。结果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3±16.1岁,平均病程为23.5±12.6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8.9±5.8天。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21例(63.6%)、垂体功能障碍15例(45.5%)、视力视野障碍23例(69.7%)、癫痫发作1例(3.0%)。2.术前CT检查多发现鞍区低密度囊性肿物,多无钙化,无强化。MRI扫描囊内容物T1WI可因内容物成分不同而多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多见,平扫和增强影像上囊内容物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囊壁”可显示不规则强化。3.手术方式采用经额下入路1例,经翼点入路2例,经口鼻蝶入路1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27例,经鞍结节扩大蝶窦入路2例,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术后对患者进行了5个月至8年的随访,全部患者的头痛都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80.0%(12/15)患者垂体功能障碍得到改善,65.2%(15/23)视功能障碍患者得到改善,1例癫痫患者未有再发作,1例患者术后复发。4.术前正确诊断为垂体Rathke囊肿的仅为13例(39.4%),9例(27.3%)误诊为垂体腺瘤囊变,4例(12.1%)误诊为垂体卒中,7例(21.2%)误诊为颅咽管瘤。结论Rathke囊肿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少见病,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特异性较差。对于年龄在35-60岁之间的患者,若出现鞍区占位所致的压迫症状如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垂体功能障碍等,CT表现为低密度,呈圆形或卵圆形,病变极少钙化,未增强;MRI上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不强化或部分病例可见“囊壁”不规则强化,多应考虑Rathke囊肿。经鼻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大家认可的也是采用较多的手术方法,不仅可以明确诊断、缓解症状,而且手术创伤小、术野暴露清晰、术后恢复快、预后良好,是治疗大多数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