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的认识,将对其绘画的理论观点之“气韵生动”作为研究重点,用来深入研究和发现更深层的中国绘画精神,展开关于意象与具象的思考和研究。将“气韵生动”作为“六法论”之首,说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重视以及这一观点在品评绘画作品中的重要性。从绘画的形式,内容,造型等几个方面来讲“六法”在绘画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但从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规则来讲,从欣赏绘画角度来说,气韵生动则是体现绘画格调高低,内容深刻与否的关键。自谢赫提出“六法论”以来,许多画家学者都对“气韵生动”做过很多论述和讲解。其中不乏高深的见解值得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是为了将“气韵生动”中“气韵”的问题进行讨论。在绘画方面追求更高的艺术形式和方法使得绘画中“气韵”更好的展现。关于“气韵”的问题,有一个观点是来自郭若虚提出的“气韵非师”,“气韵非师”与“气韵生动”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它本身的意义之外,在这里也是一种对“气韵生动”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气韵生动”的多方面了解,找出“气韵生动”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绘画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进行“气韵”的培养和认知?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认知和语言,尤其看重“气韵”的问题,体现的不仅仅是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也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哲学观念。中国绘画中的“美”是一种朦胧的美,一种“似与不似”产生的意境美,所以“气韵”生动与否,也关乎东方审美观念中的这种意境所产生的美。所以,这里的观点应是站在中国绘画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气韵生动”的问题。中国的绘画艺术,注定受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如佛教,道教。还有一种哲学思想就是“禅学”,“禅学”体现在绘画中,更多地是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注重“虚”与“实”,“无”与“有”的相生关系。而“虚”与“实”,“无”与“有”的关系与“似与不似”也是一种相近的审美思想。通过微妙的对比,也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更能体会“气韵”在绘画中流动所产的灵动的诗意之美。当然“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一,也要考虑与其他五法之间的关系,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神写照”。这六法所构架的要点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全面和完善。不仅从精神层面讲还是在绘画技法以及表现手段方面讲,都是一套全面而且成熟的理论依据,“六法论”作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理论的总结,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通过对“气韵”的深入了解,与宋朝时期郭若虚提出的“气韵非师”这一观点相结合,整理总结出关于作品气韵背后的艺术家理论文化修养和后天修炼的关系.在古代绘画艺术中,谢赫“六法论”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套理论,众多学术性理论著作中都有谈及。就“六法论”中“气韵生动”来讲,也是一个绘画者都将重视和不断谈及的问题,放在当代绘画艺术中“气韵”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绘画的品评要素也将“气韵”的问题列入其中,由此可见,不论古代的绘画艺术或者现代的绘画艺术,“气韵生动”都是绘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在现实的绘画艺术活动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