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腹部静脉淤血皮瓣模型,研究不同位置的负压吸引法对静脉淤血皮瓣救治过程中微循环的影响,以探讨简便有效的静脉淤血皮瓣救治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健康清洁级30只,雌雄不拘,雌兔未孕,体重2.5~3Kg,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2动物分组:随机将动物分为2个大组: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成像仪扫描组简称扫描组,标本采集组简称取材组,每组15只动物。以兔腹部前正中线为界,两侧各形成长宽比3:1(12cm×4cm)的轴型皮瓣,共60个皮瓣。扫描组与取材组各组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扫描组与取材组的A组合并为对照组;扫描组与取材组的B组合并为近端引流组;扫描组与取材组的C组合并为远端引流组。A、B、C组每组共计20个皮瓣,包括10个扫描皮瓣和10个取材皮瓣。3动物模型建立及处理:皮瓣模型制备前三天术区备皮。称量体重,麻醉成功后仰卧位固定于实验操作台上,常规消毒铺巾,以腹壁下动脉及浅静脉为中轴,亚甲蓝划出12cm×4cm的皮瓣,蒂设计在兔腹下端。切开皮瓣,在肉膜下层掀起皮瓣。A组、B组、C组均于腹壁下静脉及髂腹股沟静脉分叉处上方分离动静脉,将静脉结扎剪断。A组原位连续缝合肉膜层和皮肤层;B组和C组将皮瓣分离成功后,取4.5头皮针剪掉针头,修剪4个侧孔,侧孔间距约为0.5cm,分别放置于皮瓣近端(蒂部)和皮瓣远端下方,垂直于皮瓣长轴方向,固定于肌肉膜层,保证引流管位置恒定,连续缝合肉膜层和皮肤层。B、C组均于术后3天拔除引流管。4扫描组动物采用激光多普勒灌流成像仪(laser Doppler imaging,LDI)进行兔腹部皮瓣的扫描。扫描皮瓣共30个,将扫描皮瓣均分三段,测定整体及每段皮瓣术前2小时、术后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24小时、3天和7天的血流灌注(Perfuse unit, PU)值。5取材组标本采集与处理:取材组共30个皮瓣,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标本采集与处理:5.1分别在术后4小时、24小时、3天、5天和7天共五个时相,切取皮瓣中段区域0.5cm×0.5cm皮肤组织块作为标本。标本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常规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制成4μm切片。5.2分别于术前2小时、术后4小时、8小时、24小时及术后3天在皮瓣远段区域取材,标本大小为0.5cm×0.5cm。取材后制成10%的组织匀浆液,-20℃冰箱保存,检测皮肤组织中SOD活性。6观测指标及方法6.1大体观察: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皮瓣颜色、质地、有无肿胀等。6.2引流量:记录B组及C组术后4小时、24小时、2天和3天总引流量。6.3皮瓣成活率测定:扫描组动物术后14天用标准网格试纸测量皮瓣存活面积与总面积,求出皮瓣成活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皮瓣成活率=皮瓣成活面积/总面积×100%。坏死标准为皮肤针刺无出血、颜色变黑、质地变硬。6.4皮瓣血流灌注情况: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成像仪在术前2小时、术后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24小时、3天和7天对淤血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了解皮瓣血流灌注情况,记录血液灌流值(PU)。6.5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6.6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6.7SOD活性的检测:按试剂说明书操作检测组织样本中SOD活性。7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4小时各组皮瓣远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淤血,术后24小时各组皮瓣肿胀加剧,术后第2天各组皮瓣淤血肿胀达到高峰。术后第3天B组和C组皮瓣远端的淤血肿胀开始逐渐消退,A组皮瓣远端的淤血肿胀进一步加重,之后各组术后皮瓣淤血组织界限逐渐分明。术后第7天,各组皮瓣中远段出现面积不等的坏死区域,坏死部分组织呈现焦痂样,质地变硬。2引流液量:术后4小时、24小时、2天和3天总引流液量,C组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皮瓣存活面积的测量:扫描组皮瓣术后14天,A、B、C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51.7%±9.2%、67.5%±8.9%、82.5%±8.2%,三组皮瓣成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4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扫描结果:扫描组皮瓣在移植术后2小时内各组微血管灌流量呈急剧的下降趋势,B、C组在术后4小时微血管灌流量呈上升趋势;A组皮瓣微血管灌流量继续下降,术后8小时开始上升。A、B、C组皮瓣总灌流量在术后4小时开始出现显著差别,B、C组较A组微血管灌流量恢复快,这种显著差异持续到观察时间终点术后第7天。三组皮瓣总灌流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各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C组与B组比较:皮瓣微血管总灌流量C组高于B组,在皮瓣远段1/3区域,B组与C组术后24小时出现明显差异(P <0.01),这种差异持续到观察终点。5HE染色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第1、3天毛细血管管腔内红细胞聚集严重,术后第7天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减少;B、C组微血管数量较多,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出现;C组在较多区域可以观察到新生血管形成。6微血管密度(MVD):A、B、C组术后4小时MVD开始增加,C组MVD值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B、C组增加相对迅速,第5天达值峰,之后维持在一定水平;A组MVD增加相对缓慢,第3天达值峰,之后逐渐降低;B、C组的MVD明显高于A组(P <0.01)。7VEGF的表达:A、B、C组术后VEGF蛋白表达即呈阳性,切片可见多数血管内皮内有棕黄色颗粒。术后C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VEGF染色阳性血管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术后第3、5、7天各组两两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阳性系数峰值在术后5天,峰值之后缓慢下降;B组峰值出现在术后第5天,A组峰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8SOD的活力:皮瓣组织中的SOD活性术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在术后24h均降至最低水平,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以后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术后3天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负压吸引法可减轻静脉淤血皮瓣的淤血范围及程度,皮瓣远端负压引流更利于积血积液排出,效果优于皮瓣近端负压引流。2负压吸引法可显著改善皮瓣血流灌注情况,皮瓣远端负压引流管可以有效的维持皮瓣远端的微循环,为皮瓣远期成活提供保障,提高静脉淤血皮瓣的救治率。3负压吸引法可促进静脉淤血皮瓣中VEGF表达,有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增加静脉淤血皮瓣中微血管密度,提高皮瓣成活率。4静脉淤血皮瓣早期(术后3天),负压吸引法可提高组织中SOD的活力,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利于静脉淤血皮瓣向成活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