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铁对肉仔鸡及仔猪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一壳聚糖铁对内仔鸡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选180只1日龄健康AA肉用雏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为壳聚糖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壳聚糖220mg/kg;3组为硫酸亚铁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亚铁的形式添加铁80mg/kg;4~6组为壳聚糖铁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壳聚糖铁的形式分别添加铁50mg/kg、80mg/kg和110mg/kg,研究壳聚糖铁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免疫功能等的影响。试验期42d。结果显示:试验至14d,4~6组肉仔鸡RBC、HCT和HGB含量均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且5组肉仔鸡RBC、HCT和HGB含量与3组相比,分别提高0.96%、3.46%和8.57%;4~6组肉仔鸡SI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6组肉仔鸡TIBC显著低于1组(P<0.05)。4~6组肉仔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且5组肉仔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与3组相比,分别提高8.20%、8.62%和8.00%,4组、5组和6组肉仔鸡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组(P<0.05)。5组和6组GSH-Px活力和T-SOD活力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和6组肉仔鸡MDA含量显著低于1组和2组(P<0.05)。试验至28d,5组和6组肉仔鸡增重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且与3组相比分别提高6.23%和5.61%,5组和6组肉仔鸡料重比显著低于1组和2组(P<0.05),且与3组相比分别降低9.94%和5.58%;3~5组肉仔鸡RBC、HCT和HGB含量均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4~6组肉仔鸡CAT活力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4~6组肉仔鸡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1组(P<0.05),5组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新城疫抗体效价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且与3组相比分别提高9.86%和4.55%,5组和6组肉仔鸡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组(P<0.05)。试验至42d,5组和6组肉仔鸡增重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且与3组相比分别提高0.46%和0.10%,5组和6组肉仔鸡料重比显著低于1组和2组(P<0.05),且与3组相比分别降低3.48%和3.20%;3~6组肉仔鸡RBC和HCT均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3组和4组HGB含量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HGB含量极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1);5组和6组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新城疫抗体效价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肉仔鸡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4组(P<0.05)。试验表明,壳聚糖铁能显著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壳聚糖铁的效果要好于硫酸亚铁,日粮中壳聚糖铁的适宜添加剂量为80mg/kg。   试验二壳聚糖铁对肉仔鸡铁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选30日龄体重相近、健康AA肉仔鸡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9d。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为硫酸亚铁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FeS04·7H20的形式添加Fe80mg/kg;3组为壳聚糖铁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壳聚糖铁的形式添加Fe80mg/kg,采用全收粪法研究壳聚糖铁对肉仔鸡铁表现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组铁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2组(P<0.05),1组铁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3组(P<0.05),极显著高于2组(P<0.01)。试验表明,壳聚糖铁对肉仔鸡铁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硫酸亚铁。   试验三壳聚糖铁对仔猪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选24头体重相近,日龄相同的健康断奶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6组。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为壳聚糖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壳聚糖280mg/kg;3组为硫酸亚铁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亚铁的形式添加铁100mg/kg;4~6组为壳聚糖铁组,饲喂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壳聚糖铁的形式分别添加铁70mg/kg,100mg/kg,130mg/kg。研究壳聚糖铁对仔猪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期60d。结果显示,3~6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仔猪平均日增重与3组相比提高2.3%;6组仔猪料重比显著低于1组(P<0.05)。试验至15d,3~6组仔猪HCT和HGB含量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仔猪RBC显著高于3组和4组(P<0.05);5组和6组仔猪SI含量显著高于1~4组(P<0.05),5组仔猪TIBC显著低于3组(P<0.05);5组和6组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3组和4组(P<0.05),极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1),4组和5组仔猪血清球蛋白显著高于1组和3组(P<0.05);5组和6组仔猪GSH-Px活力和T-SOD活力显著高于2组和3组(P<0.05)。试验至30d,5组和6组仔猪SI显著高于3组和4组(P<0.05),6组仔猪CAT活力显著高于3组和4组(P<0.05),6组仔猪CAT活力极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1);6组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3组、4组和5组(P<0.05),极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1);5、6组仔猪T-AOC、GSH-Px活力和T-SOD活力显著高于2组(P<0.05)。试验至45d,4组、5组和6组仔猪RBC和HCT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仔猪SI含量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仔猪TIBC显著低于3组和4组(P<0.05);5组和6组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1~4组(P<0.05);5组和6组仔猪T-AOC和T-SOD活力显著高于3组(P<0.05),极显著高于1组(P<0.01),5组和6组仔猪MDA含量显著低于1组和2组(P<0.05)。试验至60d,5组和6组仔猪SI含量显著高于3组(P<0.05),4~6组仔猪TIBC显著低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仔猪CAT活力显著高于3组(P<0.05),3组和4组仔猪CAT活力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5组和6组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4~6组仔猪血浆球蛋白显著高于3组(P<0.05)。试验表明,壳聚糖铁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壳聚糖铁的效果要显著好于硫酸亚铁,日粮中壳聚糖铁的适宜添加剂量为100mg/kg。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纵然存在许多缺点与不足,但可以通过借鉴他国高校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转型。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实现中国高校英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问题。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借鉴国外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有效组织大班教学。  关键词: 传统教学 英语教学 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 大班
本文以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丙酮酸钙、海南霉素和大豆油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和内源合成CLA的前体TVA含量的影响,以及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
摘 要: 由于英语词汇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使得英语同义词十分丰富,同时由于英语词汇的构成异常复杂,在使用范围、语义范围、修辞特色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差别,这样就给学生选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本文从同义词、搭配、英汉词汇差异、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影响英语写作措辞能力的因素。  关键词: 措辞 同义词 搭配 差异    引言    词汇是写作中用以表达思想的工
用导爆索进行深孔微差爆破时,由于导爆索被炸断而经常发生拒爆现象。为避免药包遭受破坏,微差爆破的孔间距应大于25d。最小容许孔间距(米)为: a_mi_n=(5+0.3t)dc_1(1) With
由东北农业大学药理教研室自行研制,具有抗菌消炎,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药复方透皮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奶牛临床型乳腺炎。为了研究透皮制剂在奶牛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特进行了本
摘 要: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如何做到英语教学与文化因素的有机统一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注重读音、词汇及语
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网上课程管理系统(CMS),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本文作者结合利用Moodle进行英语教学的实践,就英语教师如何利用Moodle进行英语教学
培养学生有效学习要充分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兴趣之前要合理的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生认为较难解决的,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自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水利水电进行开发利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可持续理念发展水利水电的必要性,然后对如何基于可持续发展
为防护露天矿高陡边坡局部滑坡直接威胁着矿山生产、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和大冶铁矿进行了爆破地震效应对高陡边坡的影响的研究工作。从1983年10月至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