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gcz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纵然存在许多缺点与不足,但可以通过借鉴他国高校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转型。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实现中国高校英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问题。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借鉴国外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有效组织大班教学。
  关键词: 传统教学 英语教学 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 大班教学
  
  一、引言
  
  在中国高校英语课堂中,常见的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演讲者与听众。教师扮演的是演讲者的角色,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课堂的中心自然也在教师这个演讲者身上(teacher-centered classroom)。而学生则是听众的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几乎为零,处于最不积极的状态;2.“牧羊人”与“羊”。看过牧羊人牧羊的人可能都有这个印象:牧羊人把羊赶到指定地方后,牧羊人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对羊而言,牧羊人此时也不是它们的焦点,它们是相对自由的。这两者似乎互不干涉。用于教师和学生身上,教师到了讲台后只机械性地完成上课任务,不管学生是否在听讲或能否接受其授课内容;而此时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也不感兴趣,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内容或者干脆不听课而忙于其他事情。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积极性;3.引导者与参与者。这种情况下,教师是个很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有效组织课堂和课外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故弄玄虚的演讲者,也不是按部就班的牧羊人;而学生因受到了教师的积极引导,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中心(students-centered classroom)。然而,目前中国高校英语课堂中常见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却是第一或第二种,这是传统中国式教育的体现,这种状况不但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也很不利。本文研究了造成目前高校该种状况的因素,并根据国外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提出了转变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建议。
  
  二、不利于中国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因素
  
  1.传统教与学的观念阻碍了有效的教学改革
  我国传统观念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如教师开始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学改革效果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上等。然而,有关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传统观念还根生在中国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活动范围是讲台,学生的则是一尺见方的课桌,双方都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若有一方超出活动范围,课堂则会出现不安状态。在很多高校的校规中,仍强行规定教师必须站立讲课,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场所就是教室。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传统教学大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阻止了有效的教学改革。
  2.现代教学硬件设施的弊端
  现在教学课堂中出现了多媒体,这为传统的白字黑板教学增添了色彩。教师利用这样的教学设施更加生动地表现课堂内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多媒体的出现,同时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室的活动范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与学生间人为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出现,许多教师备课工序减少或变得较为简便,助长了某些教师的懒惰态度,不利于教师进一步研究教学,因此容易造成引言中第一和第二种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出现。
  3.大班教学不利于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国是人口大国,存在很多至今尚不能完全克服的客观因素阻碍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如求学需求与扩招弊端的矛盾,经济实力与教学设施的矛盾等,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解决。因此,常见的中国高校英语课堂都是大班教学,单个班级人数几乎都超过30人。大班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也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致使许多学生最终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上课不积极的学生来说,大班上课容易使他们逃避教师的注意;对学习积极的学生来说,又不能引起教师充分的重视。这样就会容易使课堂出现引言中第二种情况,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三、实现中国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措施
  
  在当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环境下,针对上述不利于中国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因素,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学风格,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有效实现中国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与学观念
  要实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有效转变,首先要从观念上入手。教育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的英语教学效果证明,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一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教师教学的地点也不能仅限于讲台或教室。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应该是“助手”和“主角”的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而不能以控制学生为教学目的。
  中国的很多高校都规定教师的教学仪态,如教师必须站立讲课等。发达国家对教师本身的教学仪态没有作特定的限制,教师甚至可以在教室赤脚上课,可以坐在学生课桌上或者地上讲课,可以蹲在地上倾听学生们讨论等等。教师的仪态应该大方得体,但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笔直站立于讲桌后的讲台上讲课,这样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大大限制了教师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师生的关系。
  2.充分发挥教学硬件设施的积极作用
  尽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却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因而,教师应清醒认识到,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设施是为了辅助教学,而不是本末倒置地要向学生展示多媒体或网络的功能。笔者在英国的教室里很少看到比中国教室更高级的多媒体设备,很多教室即使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但教师都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而绝非为使用多媒体设备而限制和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扩音、演示教学内容,但前提应是为了辅助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3.大班教学的对策
  大班教学是阻碍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最主要因素。即使克服了传统观念和教学设备的阻碍,中国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技巧,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解决大班教学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有效转变。我国很多教师和学者都研究过如何组织大班教学,本文重点介绍具体实施大班教学的方法。
  (1)课堂学生座位调整
  由于学生间关系的亲疏原因,学生会选择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近的位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不利于学习。虽然很多教室的课桌是固定的或不便搬动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意改变学生的座位。比如,教师可以随意把1—20的数字分派给3组学生,每组的每个学生分别代表1—20中的一个数,然后把数字相同的学生重新组派到一起,通过这样改变了学生的座位,每个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到任何一个同学,可以更广泛地交流学习体会。但教师不宜在同一堂课多次调整位置,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和课外小组学习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不能亲自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无法顾及到学生能力差异。久而久之,一方面会打消部分学习积极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放任懒惰学生的惰性。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会逐渐恶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常用的模式——小组学习,即以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或学习,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更加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教师在此发挥的是组织者和助手的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真正实施者和参与者,比较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A)课内小组学习
  在中国传统教室中,根据课桌位置固定或者不便搬动的情况,因此课内小组学习比较适合于课桌前后4人一组。形式主要以讨论为主。如果加上前面提到的调整座位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而教师则可以巡视教室,并随时给小组提供各种帮助。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小组完成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自行分派任务,相互合作来完成。
  对于课桌便于移动的教室,教师可以随机地摆放座位,如将课桌分成几组并摆放成马蹄形、圆形,或将课桌拼组成会议桌形状,甚至可以让学生离开课桌(BOS:bottom off seats),自由寻找讨论对象等。教师可以参与到任何一组,组织、监听或帮助学生。这样既给课堂增添了色彩,又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机会,照顾了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更容易受到激励,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也达到了“交流教学”(communicative teaching)的目的,实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标。
  B)课堂外小组学习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安排。课堂外小组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形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即给学生课外指定一个学习任务,通常都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任务,然后可以由教师随机抽调或由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有明显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做试验等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定期辅导学生(tutorial periods),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做出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和合作能力。
  C)小组学习方式总结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突破了大班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四、总结
  
  由于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目前要在我国全面推广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体制尚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尽量地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借鉴他国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有效转变我国高校英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从而实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转型。
  
  参考文献:
  [1]Gower Phillips & Walters.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Oxford.Heinemann,1983:29.
  [2]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gman.
  [3]Scrivener.J.Learning Teaching.Oxford.Heinemann,1994:2-5.
  [4]Richard M.Felder.Beating the Numbers Game:Effective Teaching in Large Classes.ASEE Conference.Milwaukee,1997.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本文从语言形式、分布、语义及语用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性别歧视 语义 语用    1.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任何人、任何社会和阶层都可以利用语言为自己服务,它又会反映出人类社会不同集体的不同社会观念。历史上的“
喹诺酮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大量使用或滥用,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本研究旨在制备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广谱性单克隆抗体和沙拉沙星的单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及其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对蜱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应用化学药物灭蜱,但随着蜱耐药性的产生以及环境污染和药物残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
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鸡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的病原菌。多年来许多国家对MG感染的防制非常重视,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理想的根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