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平顶山市地区中学阶段的“择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县域内、市内相近学区选择跨县域的重点高中;二是跨地区、跨省际的异地优秀重点中学择校。异地择校是部分家长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为了让子女享受到比当地学校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把子女送到临近的省会城市等具有中心辐射能力强的地区重点学校、名校里接受教育的一种选择性行为。异地择校现象引起的是一种新的不均衡。也是本论文将致力研究探析的择校中的特殊现象,是本研究的角度创新之处。本研究依据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从而能更好更深入地剖析异地择校对学生、对社会等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教育质量均衡,进行理性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深入观察等多种调研方式对平顶山市地区的择校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整理该市中学生择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并提出通过标准学校建设和学区建设,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达成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等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对平顶山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平顶山市的择校问题是一种顺应时势所需而产生的自发现象,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经过十几年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的成分,应该理性看待。每个人都有选择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权利,教育的终极意义本身也是为了人的更优发展。对于择校来说,择校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有助于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的事情。目前,该市一切教育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如何深入认识教育资源供求关系中的矛盾所在,对于择校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和途径进行合理规范和管理,甚至可以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执行。另外,要从多方面加大力度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从而尽快达成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地区教育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