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肢体或者精神障碍,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而残疾人就业更是面临着多重障碍。残疾人就业救助是我国残疾人保障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推进社会和谐安定。而纵观目前的残疾人就业救助工作广泛存在精准性不足,个性化缺失,就业救助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因而本文聚焦精准就业救助,构建分析框架深入研讨残疾人就业救助的过程性、动态性精准。
  上海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残疾人联合会,并且较早开始了残疾人就业救助工作。因次,本文以上海市作为研究样本,着眼于“精准化”中全过程、全方位精准的内涵。围绕就业救助模式、救助对象的识别机制、救助对象需求的评估、救助项目的实施以及救助主体五个层面展开剖析。通过理论加实证调研的研究方法,评估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的精准性,发现当前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第一章是概述,介绍本文研究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的背景、目的与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方法等。第二章是残疾人相关概念的界定,确定残疾人的分级、分类,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的特点、意义、途径与表现形式、分析框架。
  第三章分析了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首先分析了上海市残疾人目前的结构特征以及总体数量,再对上海市开展残疾人就业救助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分析框架对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进行评估,发现存在就业模式低精准性救助、救助对象识别偏差、评估机制需求偏离、救助项目弱可及以及救助主体多元重组困境这五大维度的问题。
  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从“阳光基地”的个案分析和问卷调查两部分展开。通过深入上海市个别区县的“阳光基地”走访调查,发现基地现有的运作模式以及基地在实施残疾人就业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对上海市三个区县的劳动服务所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针对就业年龄段群体发放了1035份问卷,最终回收了966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实施效果整体上呈现低精准的特点。体现在就业救助政策低精准普及、救助对象弱精准覆盖、救助项目供需的弱精准匹配等方面。
  第五章将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水平与国内其他城市一般性进行了比较研讨,发现上海市在就业救助模式、就业救助途径、残疾人就业政策这三个层面存在一定的先进性,也突显出上海市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第六章在总结上文的基础上,围绕本文的分析框架提出深化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救助精准化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技术变革势在必行,而企业进行技术变革的前提往往是开展研发活动。装备制造业也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了重大机遇。探讨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及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型
土地增值税是房地产开发行业最重要的税种之一。2016年5月1日起,房地产开发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营改增”给房地产开发业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增值税,它还使土地增值税的税收制度和征管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给税务机关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带来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会积聚巨大的税收风险,危害国家税收权益。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分析了“营改增”后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中税务机关面临的税收风险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