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AP1调控水稻花粉发育的机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粉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决定着水稻结实和产量的高低,而花粉发育后期的淀粉积累是水稻花粉粒成熟的关键过程之一。然而,淀粉在花粉中积累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L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是一类能够与配体结合且具有激酶活性的蛋白受体,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参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等。已有研究表明L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亦参与调控水稻的花粉发育。因此,深入研究水稻L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功能对于完善水稻花粉发育调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一份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abnormal pollen 1,ap1),展开了系统的表型分析、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并进一步利用转录组、磷酸化蛋白组及蛋白互作等手段研究了AP1的生化功能。本研究证实AP1通过与一个花粉成熟期淀粉积累的关键蛋白—OsUGP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互作,并直接靶向磷酸化OsUGP2来影响其酶活性,从而促进水稻花粉成熟期淀粉积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相比,ap1突变体的花药略小,呈淡黄色,FDA和I2-KI花粉染色结果表明ap1的花粉粒无活性。显微观察发现ap1的花粉粒呈空瘪状,缺乏典型的内含物,淀粉含量极显著减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显示AP1的突变并未明显影响减数分裂过程。半薄切片、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AP1的功能障碍不仅导致花粉内含物积累的缺陷,还影响花粉内壁的发育和萌发孔的形成。2.利用Mut Map重测序法将ap1突变位点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座号为LOC_Os02g26160的基因上,其上一个C/T改变的SNP引入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且该SNP与雄性不育表型共分离。基因注释显示AP1编码一个L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 RLK)。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AP1在日本晴背景下的敲除突变体株系cr-1和cr-2;纯合突变植株的表型与ap1突变体相似,均为花粉内含物缺失,雄性不育;随后分别利用93-11和日本晴背景下的ap1/cr突变体进行功能互补分析,两种背景阳性植株均表现为类似野生型的雄性育性恢复。以上结果证实AP1为控制水稻花粉发育的关键基因。3.qRT-PCR结果显示AP1分别在花药发育第8-9期和第11-12期的小穗中表达量较高,而在其它组织表达量较低;GUS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实验均显示该基因在花药发育第11期的小孢子中优势表达。另一方面,亚细胞定位显示AP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4.转录组分析发现蔗糖/淀粉代谢途径中多个涉及糖信号/代谢有关的基因在突变体中下调,支持了AP1参与调控花粉淀粉积累的可能性;进一步的体外生化实验表明AP1蛋白具有磷酸化功能;磷酸化蛋白组分析发现蔗糖/淀粉代谢途径中多个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突变体中下调,其中包含一个与花粉后期发育相关的蛋白OsUGP2。由于OsUGP2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推测OsUGP2蛋白磷酸化水平下调是AP1蛋白磷酸化功能丧失的直接结果。5.qRT-PCR和亚细胞共定位结果表明OsUGP2与AP1具有一定的时空重叠特性。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荧光素酶互补和GST-pull-down实验,证实了AP1通过其激酶结构域直接与OsUGP2相互作用,而ap1突变型蛋白在上述实验中均不能与OsUGP2互作,表明AP1的激酶结构域是其蛋白相互作用所必要的。6.体外磷酸化及磷酸化蛋白组分析显示AP1能够自磷酸化及直接磷酸化OsUGP2的第151和413位点的丝氨酸,而ap1突变型蛋白则既不能自磷酸化,也不能磷酸化OsUGP2;我们进一步构建了模拟OsUGP2持续磷酸化的OsUGP2DD和阻止磷酸化的OsUGP2AA,结果显示,OsUGP2AA被AP1磷酸化的程度明显减弱。以上结果表明AP1的激酶结构域是磷酸化所必需的,而OsUGP2蛋白第151和413位点丝氨酸也是其关键的磷酸化位点。体外酶活性分析显示AP1能够促进OsUGP2蛋白的酶活,而ap1突变型蛋白则对OsUGP2的酶活无明显影响。其中,AP1与OsUGP2DD组合的酶活性高于AP1与OsUGP2组合,二者的酶活性均远远高于AP1与OsUGP2AA组合。进一步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上述组合,淀粉含量测定结果亦与之相符。上述体内、体外结果表明AP1能够通过磷酸化修饰来促进OsUGP2的酶活性,从而影响花粉淀粉合成。综上所述,本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花粉育性调控基因AP1,其编码一个L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AP1蛋白通过与OsUGP2的蛋白互作直接靶向磷酸化后者,促进了OsUGP2的酶活性,进而调控水稻花粉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其他文献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猪是PRV主要宿主,其中患病仔猪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神经症状等,死亡率较高,种猪多表现繁殖障碍。现阶段无有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核心手段。但自2011年底以来,我国各地区猪场出现PRV变异株并流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受到冲击。本研究首先从
学位
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通过对四川5个不同地区植物群落的珙桐种群结构调查后发现,珙桐种群年龄结构均呈现为衰退型,并且种群面临着自然环境不断破坏、人为干扰程度的不断增加和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等严峻形势。本研究以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珙桐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种群有性、无性繁殖特性与种群动态变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种群自然更新特征;从种子结实、种子雨、种子散布、种子库、幼苗更新等方面从纵向系统研究珙桐
学位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四川集体林区荒山造林主要树种曾被广泛栽植,但现在普遍存在林内生态小环境分化单一,食物链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间伐作为最传统的营林措施,能够调控林分密度及径阶结构,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持续地发挥人工林的综合效益。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是表征植物响应人为干扰过程中根土界面物质循环的敏感指标。明晰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对间伐的初期响应机制,有助于拓宽理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应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化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渠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措施,也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担当。茶叶既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和茶区经济支柱产业,众多省份均将茶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
学位
过多的养分输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效益,还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以四川省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理论、黑箱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将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子系统设为黑箱,基于收集整理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样点数据、2017年采样分析的土壤样点数据,以及1980-2017年全省耕地面积、施肥量和作物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等
学位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皮肤等组织由于外在或内在因素造成离断或缺损,需要进行组织再生及功能修复的过程,主要包括炎症期、增生期、重塑期三个阶段。炎症期表现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反应,增生期组织通过成纤维细胞等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进行肉芽组织修复和再生,重塑期胶原纤维通过合成与分解进行重新排列。目前治疗手段以化学药物为主,大多由于过度抑制炎症反应及过度增生导致瘢痕形成。据《中国药典》记载,五倍子(Rhus ch
学位
土壤有机矿物复合体对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保存起着关键作用。有机碳与活性铝和铁矿物结合被认为是通过限制微生物和酶对碳(C)分解而影响有机碳稳定性的重要机制。然而,这些复合体对生物产物(如根分泌物)和土壤性质(如土壤pH值、阳离子)敏感。在高寒山地生态系统中,地形因子导致的微气候和环境因子随季节的剧烈变化会显著改变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矿物复合体的时空分布。本研究以高寒山地土壤
学位
农作物空间变化的本质是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它集中反映了人类对土地进行的农业生产利用的过程。农作物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响应机制是农业土地系统研究的基础内容。然而农业土地系统庞大复杂,且随着时间推进,其结构、状态等也相应演化,极大地增加了农业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和研究难度,把复杂的农业土地系统简化为单一作物土地空间开展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类-自然”综合体的复杂关系,加深对农业土地系统的理解,有
学位
疥螨病是由疥螨(Sarcoptes scabiei)寄生在宿主皮肤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外寄生虫疾病。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可以作为疫苗候选的蛋白分子,同时具有高保护率的疫苗策略;建立可以诊断疥螨早期感染的诊断方法;建立疥螨过敏原鉴定方法,并鉴定疥螨部分过敏原。本研究扩增并表达了疥螨几丁质酶类蛋白5(SsCLP5)、几丁质酶类蛋白12(SsCLP12)、蛋白酪氨酸激酶(SsPTK)、几丁质结合蛋白1(Ss
学位
土壤氮素状况与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农田活性氮库变化是土壤肥力、环境和健康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微生物是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关键要素,其群落结构及功能演替与农田活性氮组分及其环境效应密切相关。本研究针对快速城市化导致周边农田利用方式转变,土壤氮素变化及其关联功能微生物响应机制尚需深入探讨的现状。以快速城市化的成都市周边农田为例,选取3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轮作、水稻-蔬菜轮作和园林地),布设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