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课题选用针刺耳后三穴(阳维、风池、头窍阴)及颞后线治疗颈源性耳鸣进行临床研究,并探讨此治疗方案的疗效。2、观察此方法对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颈部症状的改善,以及耳鸣严重程度的好转。3、客观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耳鸣及颈源性耳鸣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最后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对本次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0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NPQ积分显示:治疗前两组组间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TCD检测指标显示: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间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耳鸣严重程度分级评定标准显示:治疗前两组组间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治疗颈源性耳鸣,但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针刺耳后三穴及颞后线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种疗法均能降低NPQ颈痛量表积分,缓解颈项部的症状及工作生活状态,但治疗组针刺耳后三穴及颞后线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种疗法均能提高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但治疗组针刺耳后三穴及颞后线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着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颈源性耳鸣的症状有所好转,说明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与颈源性耳鸣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4、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两组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积分及分级,但治疗组针刺耳后三穴及颞后线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着耳鸣频率、持续时间、工作生活及情绪状态方面的减轻,说明耳鸣与生活质量、情志变化方面之间会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