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说是在现代化道路上起伏跌宕,蹒跚而行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结构的重塑和变革将亿万中国大众引上了通往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从国家政权建设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及其国家政权建设过程,是自清末新政以来整个国家政权建设逻辑的延续,并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与之前的国家政权建设过程相比更加具有独特的品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学界尚缺乏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对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基础结构和社会公共领域翻天覆地的整体性变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也不可能对我国当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现代国家建设的本质特征在于国家政权向社会的渗入,而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的特殊之处在于,国家不仅深入到社会空间,而且还同时要求建设一个与国家权威意志高度统一的社会体系。因此,国家对旧的社会结构及其基础进行彻底清除,并在此过程中以原来的底层民众为核心重构了社会,构建了新政权自身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一历史过程受到革命、国家与社会逻辑的三重影响。在革命逻辑和国家逻辑的主导下,社会场域逐渐被政治化、组织化、单一化。一方面,它将解放前的社会性团体重组为隶属于国家的人民团体,并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会等行业性团体基本上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与意义,将上海原有的行政与社会双重管理体系转变为单一的官僚科层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凭借向社会扩张自身权力构造了充当国家代理人的城市社会基层组织。这些团体(如新社会的工会组织)作为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实体,在建国初期,一方面作为城市行政体系中的最低一层,承担了国家意志向下贯彻的义务,协助国家进行社会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社会组织又承担了反映所代表群体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社会性义务。最终,通过从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的转换和变革,新中国重构了城市社会组织体系,从而创建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城市社会基础。
本文将解放初期的上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工会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业性组织,重点论述上海工会如何从旧社会的传统模式转化为新社会的现代形态,即描述国家权力和政党意志如何渗透到社会基层行业性团体机构中从而进一步改造并重塑原先社会基础结构的复杂过程,同时分析国家在创制自己的社会基础体系时,社会领域对政治权威的反应和影响。通过对国家政权与社会团体双向作用模式的历史探究,为构建现代国家中新型的国家——市民社会关系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