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郭勒津地区地处辽宁省的西北部,大致与现在的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重合。18世纪时,蒙郭勒津部从河套地区迁徙至此,与当地原有的汉族和蒙古族及其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蒙汉两族的语言、文化、艺术等在这里相碰撞擦出火花之后,产生了著名的短调叙事民歌和胡仁·乌力格尔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乐种。因此蒙郭勒津地区素有“歌海”和“乌力格尔艺术的摇篮”的美称。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是胡尔奇手持四胡自拉自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蒙汉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所唱的书目大多是古典文学、章回小说、历史故事、史书演绎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胡仁·乌力格尔是在蒙古族英雄史诗陶力的表演形式上,融入好来宝的合辙押韵、蒙古族民歌的曲调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由于继承了陶力的音乐、表演形式和传统,因此胡仁·乌力格尔与陶力息息相关的蒙古族原始宗教博教以及胡仁·好来宝和叙事民歌等音乐形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9世纪初产生开始,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词、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使乌力格尔散发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深受牧民的喜爱。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娱乐项目和施设的不断涌现,蒙郭勒津地区的胡仁·乌力格尔跟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一样遇到了尴尬的境遇。年轻一辈的蒙古族人懂蒙语的越来越少,大部分已无法欣赏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加上知名的胡尔奇相继去世。种种因素造成胡仁·乌力格尔已经越来越难传承下去,时时刻刻面临着“断代”的危险。本选题对胡仁·乌力格尔的历史、音乐形态、与博教及其他音乐形式的比较、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分析。意在在蒙郭勒津地区的胡仁·乌力格尔与博教、胡仁·好来宝和叙事民歌的关系方面丰富已有的蒙古族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对胡仁·乌力格尔的概述和前景的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并重视这一少数民族乐种,使之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