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年龄≤35岁年轻宫颈癌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点、生存率、影响预后因素及术后生存质量情况。方法:1对1999-2008年入住哈尔滨肿瘤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以下简称:两院),年龄≤35岁的58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与>35岁的269例中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病理特点。2对临床分期为Ⅰ-Ⅱa期的115例宫颈癌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生存率比较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3应用FACT-CX中文版量表,调查临床分期为Ⅰ-Ⅱa期的63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QOL),并运用多重回归分析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1.1发病因素: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在村镇,初次性行为年龄集中于21岁,其中年轻组避孕方式以工具避孕和口服避孕药比例居多,有多个性伴侣者的比例大于中老年组,但妊娠次数少于中老年组。1.2临床分期:年轻组中原位癌占10例(17.24%,10/58),Ⅰ期占31例(53.45%,31/58),两者共占70.69%;中老年组中原位癌占20例(7.43%,20/269),Ⅰ期占89例(33.08%,89/269),两者共占40.51%。两组临床分期在总体分布上不相同(P=0.000)。1.3临床表现:年轻组主要表现为接触性阴道出血37例(63.79%,37/58),中老年组中阴道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占76例(28.25%,76/26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脉管浸润:年轻组共检测46例,其中发现脉管内癌栓者16例(34.78%,16/46),中老年组共检测200例,其中发现脉管内癌栓者40例(20.00%,40/200)。两组癌栓总体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5盆腔淋巴结转移:年轻组中盆腔淋巴结清扫46例,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者15例(32.61%,15/46),中老年组中盆腔淋巴结清扫20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者37例(18.50%,37/200)。两组相比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2.1两组患者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的5年累积生存率82.95%,年轻组和中老年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27%和89.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6)。2.2影响宫颈癌预后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宫颈肌层浸润程度、脉管累及情况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年轻组和中老年组共同的影响预后因素,但影响年轻宫颈癌的预后因素还有肿瘤直径大小。2.3影响术后生存率因素。病理提示有宫颈肌层浸润深度≥1/2、淋巴管有癌栓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及阴道切端癌转移为高危因素。其中存在≥2个高危因素者,术后放疗或化疗与未治疗者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1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年轻组和中老年组,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但年龄、居住地、卵巢移位、文化程度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35岁以下宫颈癌临床分期以早期癌为主。年轻组与中老年组相比,在生存质量上无差别,但生存率比中老年者低,且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浸润程度有关。存在≥2个高危因素者术后辅予放疗和(或)化疗,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但不提高生存质量。应加强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宫颈癌筛查的推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