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遗产区域化保护运动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跨区域型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欠缺的现状,旨在从理论与方法上解决大运河这样一类历史悠久、自然与文化资产丰富多样的跨区域型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强调通过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建带动沿运河区域自然与文化资产的整体化保护,实现大运河区域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身份认同、教育游憩机会增加、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等多重目标。以期为当前中国正在开展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与申请世界遗产行动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参考。并为今后古蜀道、茶马古道等中国五千年文化蕴涵丰富的跨区域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在归纳总结遗产廊道、文化景观、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绿道等国内外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工作实践,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对大运河这样一个跨越不同自然与行政区域,自然与文化资产丰富多样的跨区域型遗产的整体化保护。
“判别-评估-保护与管理”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在“判别”环节,“基础研究-场地调查-过程分析-脉落整理”四个步骤是理性判别大运河自然与文化资产构成类型、价值与作用的基本办法。在基础研究中,通过对大运河济宁段相关的历史文献与自明万历年间至民国年间8套舆图信息的梳理,在内业工作中总结出了约130余处遗产预判点以指导随后田野调查的展开。继而通过认真细致的现场访谈、调查记录、测绘等现场工作对其逐一进行考证。在取得“历史文献与舆图信息一致性、历史地理信息与现场调研信息一致性、历史信息表达与现代地理信息表达一致性”的前提下确定了62处遗产和30余处待定遗产。弥补了以往“实地调研-历史研究-遗产登录”的传统方法在遗产判别与登录过程中针对性不强的缺点。
选择关键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发生学还原”的方法,将共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材料还原到历时态中去,从而明确自然与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我们全面把握大运河发生发展动态结构、各构成要素的类型、作用与价值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择了大运河济宁段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生物栖息与迁徙等自然过程结合河道水系与水利工程设施演变等人文过程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各构成要素与大运河功能相关、历史相关、空间相关三条脉络的整理,确定了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42处: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运河聚落与其它运河物质遗产20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与大运河“空间”距离相关的其它非运河物质遗产87处。作为大运河的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自然生态要素构成济宁段重要的自然资产。
“评估”环节主要围绕文化遗产评估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两个方面展开。由专家问卷德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的大运河遗产评估体系,是了解遗产价值、保存状况与管理条件进而深入开展保护与管理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则针对防洪排涝、地质灾害、水源涵养、生物保护、游憩体验等关键生态过程进行。采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各过程中关键性景观元素、位置和空间联系现状问题进行识别,为随后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以保护运河生态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前提。
结果表明,体现出运河悠久的开凿历史与创造性技术的会通河、南阳新河、泇河等运河河道,小汶河、洗河、府河、泗河等引河河道,北五湖、南四湖水柜,金口坝、十里闸、柳林闸等与大运河济宁段历史上“翻越水脊、避黄行运、引水济运”三大主题相关的水工设施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但是,对于河道而言,目前约占总河道长度47%的河道处于保存状况一般或较差状态,约占总河道长度64%的河道处于管理条件一般或较差状态;对于水工设施而言,约占本类总数54%的水工设施处于保存状况一般或较差状态,约占本类总数75%的水工设施处于管理状况一般或较差状态。遗产本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受到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很大影响。并且,在当前工业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下,大运河济宁段洪涝灾害加剧、采煤塌陷区不断扩大、生物生境减少与破碎化、人与运河关系疏远等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很大干扰。
“保护与管理”环节主要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区划与生态安全保护区划的划定,针对性保护策略的提出以及解说与展示的安排设置三个问题。根据对遗产与生态过程的评估结论,共划定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两个大类,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区、运河聚落保护区、其它运河遗产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四个亚类的保护区界,在空间上叠合构成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带。实现整体保护的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区划面积约1583.5K㎡。占济宁市域面积的31%。
大运河济宁段的解说主题围绕“运河之都--济宁”、“翻越水脊--南旺分水枢纽”、和“四湖珠连--南四湖水柜”三个核心解说主题区域展开。通过陆上与水上展示线路将149处文化遗产、南四湖湿地、公园绿地等各种类型资源串接,形成了一个总长度约739km的游憩网络。并根据使用者采用步行或自行车交通方式通行在15-30分钟以内的可达性为半径,设定餐厅、休息娱乐设施、服务点、公厕等游客服务设施。
作为“世界遗产”的大运河遗产是未来遗产廊道向世人展示的重要“图景”;而解决济宁段洪涝灾害频发、采煤塌陷区扩大、生物栖息地丧失、人与运河关系疏远等诸多生态问题,保障其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是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沿运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世界遗产“图景”得以完美呈现的重要“图底”。三者关联藕合,相互依存,形成集遗产保护、生态维护、游憩、审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以“最小空间损失换取最大收益”的办式实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游憩、教育、审美等综合价值,是济宁经济从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向以遗产旅游为主,生态保护优先的第三产业发展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以实现济宁沿运地区和城市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