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全身恶性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全身恶性肿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所以我国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绝对人数仍较多。另外,口腔颌面部解剖部位相对比较特殊,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口腔颌面部组织结构复杂,病种多样。近年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提升,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长较快。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十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例,初步探究其发病特点,为河南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资料和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1年-2010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病例1447例,同一病人以同一种恶性肿瘤多次入院为单一病例,病例籍贯均为河南。病例资料的肿瘤分类依照WHO2002年国际肿瘤疾病分类法和WHO2005年涎腺肿瘤分类法。统计1447例病例的一般情况、病变部位、病理诊断等。同时将病例分为前后五年,对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探讨发病规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检验,所有结果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平均年龄为53.94±16.93岁,51岁-60岁为发病高峰,41岁-80岁为多发年龄区间;老年人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年人和青年人;男女之比为1.3:1;发病部位前五位依次为舌、颊、颌骨、腮腺、牙龈;病理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鳞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淋巴瘤、非特异性腺癌。2涎腺恶性肿瘤平均年龄为48.90±17.01岁,41岁-50岁为发病高峰,31岁-70岁为多发年龄区间;男女之比为0.97:1;发病部位前五位依次为腮腺、腭腺、颌下腺、颊腺、颌骨(后五年相对前五年比较,舌腺、颊腺、腭腺、颌骨、口底、舌根发病比例下降,而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发病比例上升);病理类型前五位依次为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非特异性腺癌、多形性腺瘤癌变、鳞状细胞癌。3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平均年龄为34.79±19.65岁,青年人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45:1;发病部位多为颌骨和颊部;病理类型前四位依次为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4鳞癌平均年龄为58.32±14.17岁,51岁-60岁为发病高峰,41岁-80岁为多发年龄区间;老年人最多,其次是中年人和青年人;男女之比为1.52:1;发病部位前五位依次为舌、颊、牙龈、颌骨、口底。5恶性淋巴瘤平均年龄为51.86±21.92岁,男性与女性之比为0.96:1,发病部位主要为颈部和腮腺区。6黑色素瘤平均年龄为50.4岁,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09:1;39例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发病部位依次为腭、牙龈、颊、唇;相比包括快速冰冻病理、免疫组化病理、HE染色病理的综合病理诊断,单纯HE染色下病理误诊率为43.6%;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病例颈部转移率为79.4%,转移病例的淋巴结区域累及频次数为47个,Ⅰ-Ⅱ区30个,Ⅲ区12个,Ⅳ区1个,Ⅴ区0个,腮腺区4个。结论1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高峰为51岁-60岁,多发年龄区间为41岁-80岁,老年人发病最多,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舌部最多,颊、牙龈、腭、颌骨也为常见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淋巴瘤、非特异性腺癌多见。2涎腺恶性肿瘤发病高峰为41岁-50岁,多发年龄区间31岁-70岁,女性多见;发病部位多为腮腺、腭腺、颌下腺及颊腺;病理类型多为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非特异性腺癌、多形性腺瘤癌变、鳞状细胞癌;前后五年相比,小涎腺发病比例下降,而大涎腺发病比例上升。3间叶组织恶性肿瘤中,青年人最多,男性多见;发病部位多为颌骨和颊部;病理类型多为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4鳞状细胞癌发病高峰为51岁-60岁,多发年龄区间为41岁-80岁,老年人最多,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舌、颊、牙龈、颌骨、口底多见;前后五年相比,鳞癌发病有升高趋势。5恶性淋巴瘤发病部位多为颈部和腮腺区。6口腔粘膜黑色素瘤男性较多,发病部位以腭、牙龈、颊、唇多见;原则上应行综合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应HE染色加免疫组化相结合以避免误诊;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转移多位于Ⅰ-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