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地壳板块释放能量的自然现象,随着印度洋板块不断的北移挤压欧亚板块,未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生高强度地震的风险仍然较高,对此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因此如何评估这一地区未来可能的地震对该地区生命线工程造成的损伤风险,进而避免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并且非常紧迫的战略性课题。在地震灾害发生过后,建筑物的损害评估扮演重要的角色,影响人民居住安全,但这种评估方式都只仅限于震后的救灾,如何在灾害发生前就可以做出事先的灾害评估,甚至可以避免重大的损失,又会是另一种对地震灾害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地震危害损失评估。针对某一具体地区的地震损失评估模型的构建不仅有利于预测地震发生后对该地区经济社会人口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和缓解灾害发生时的风险,我们可以参考这样一个损失模型来构建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设计建造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对不同类型的结构是否进行维护加固决策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意见。结构的易损性能研究实际上是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的重要一部分,是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的必然延续。利用地震风险性分析所得结果以及强震测站所得资料建立了我国中西部地区风险性概率反应谱,并考虑反应谱的频率内涵及随机相位角后采用编制的程序拟合产生了非稳态初始人工地震波,再通过与规范反应谱进行比较后将优化后的人工地震波作为结构损伤评估的外在输入。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损伤参数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通过建立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非延性和延性框架样本结构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分析计算,通过将其它损伤参数与本文提出的建议易损性参数进行对比,证明了建议易损性参数完全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出结构的实际损伤水平。对我国规范与目前重要的地震风险评估软件HAZUS2003系统关于建筑物的分类进行了比较,并列举出国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限值分级的物理描述以及对应于层间位移角的限值损伤水平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水平定义表和限值损伤建议值。通过实地调查选取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典型四、六和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假设材料统计量、部分重力荷载服从正态概率分布的前提下,选取120条人工地震时程记录并结合一部分实际发生的代表性地震记录,形成1800个结构体系-地震动样本,分别运用增量动力方法和动力时程方法对此类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抗震性能和动力损伤计算分析并得到了该类型结构的分析易损性曲线;同时针对原型结构采用了基础隔震加固措施,计算得到了对应的隔震结构的分析易损性曲线,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原型结构与对应的隔震结构的损伤概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典型框剪结构、大型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工业厂房的易损性运用同样的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在国内首次得到了该类结构的分析易损性曲线。对我国的地震保险概况进行了论述,在国内率先计算得到了依据我国典型结构分析易损性曲线的该类型结构保险费率,为分析易损性曲线的实际应用扩展了领域,并将计算得到的基于地震烈度的房屋损失价值率和保险费率与08年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同类型房屋的损伤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间接验证了本文计算得到的分析易损性曲线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价值。对目前比较常见的软钢斜撑消能加固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层间隔震结构的抗震易损性能,本文也选择了相应代表性结构对其进行了简略的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其易损性,并与前面的典型结构分析易损性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