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栽培措施中合理的配置播期及种植密度,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新疆北疆地区主栽的冬、春小麦品种新冬22号、新冬27号、新春6号和新春2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冬、春小麦设置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冬小麦设置两个播期9月27日(用S1表示)和10月7日(S2表示);三个播种量,分别为:D1:播种量150kg·hm-2,D2:播种量225kg·hm-2,D3:播种量300kg·hm-2。春小麦设S1:3月20日和S2:3月27日以及S3:4月4日三个水平;三个播种量,D1:播种量225kg·hm-2,D2:播种量300kg·hm-2,D3:播种量375kg·hm-2。研究了不同的播期和密度对滴灌冬、春小麦的生育进程的影响、茎蘖消长的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群体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下主要结论如下:1.滴灌冬小麦两个品种以S2D2产量最高。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密度对两品种的穗粒数、收获穗数、千粒重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两品种收获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下降趋势。滴灌春小麦两品种都表现为在S1播期以D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在S2、S3播期以D3密度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播期的推迟穗粒数差异不明显,但收获穗数和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收获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2.密度对滴灌小麦生育进程没有影响,随播期的推迟,滴灌冬小麦出苗时间越长,总生育天数缩短;滴灌春小麦出苗时间缩短,总生育期缩短。3.滴灌小麦随着密度的增加,基本苗数以及收获穗数显著增加,但是分蘖成穗率、分蘖穗占比重随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随着播期的推迟,滴灌冬小麦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致使成熟期收获穗数增加,但是滴灌春小麦随播期的推迟,分蘖成穗率显著降低,导致收获穗数降低,最终影响产量的提高。4.滴灌小麦各处理的LAI均在孕穗期达到最大。滴灌冬小麦S2播期与S1处理相比在孕穗期后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相对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在S1播期下,随密度的增加,LAI表现为D3> D2>D1;滴灌春小麦随着播期的推迟,LAI降低,在S2和S3播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大,但是花后14天后LAI下降速度加快,且播期越晚,LAI下降速度越快。5.滴灌小麦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降低。滴灌冬小麦在S1播期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适当的晚播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转运。随着播期的推迟,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的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呈增大的趋势,两品种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S2D2处理下达到最大;滴灌春小麦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的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降低。6.滴灌小麦各处理的旗叶SPAD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播期及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旗叶SPAD值有显著影响,滴灌冬小麦随着密度的增大,旗叶SPAD值逐渐减小,密度越大花后14天后旗叶SPAD值下降速度越快;滴灌春小麦旗叶SPAD值,随着播期的推迟,旗叶SPAD值逐渐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处理旗叶SPAD值逐渐减小,且D3与D1密度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花后14天后,旗叶SPAD值下降速度越快,且播期越晚,密度越大下降越快。7.滴灌冬小麦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随播期的推迟增大,在S1播期下,随着密度的增大,花后群体光合速率增大,在S2播期下,随密度的增大,花后群体光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1与D2和D3相比差异显著,D2和D3之间差异不显著。滴灌春小麦自开花期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群体光合速率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增加。D1与D2和D3相比差异显著,D2和D3之间差异不显著,且D3处理由于群体过大,在开花后14天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明显,且播期越晚下降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