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无国界,交流促发展。随着中西交流愈加深入,各类国外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现有的学术话语。但一些学术文献的翻译质量尚有提高的空间,良莠不齐的译本限制甚至损害了学术的发展。笔者在分析学术文献翻译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目前各种翻译理论林林总总,由于学术文本与翻译自身的复杂性,没有任何一种译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学术文献翻译中的难点问题。综合对比之下,动态顺应从宏观视域审视了各种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揭示出各种具体翻译方法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主动或被动顺应的表现,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包容性和解释力。学术文献旨在传播和交流学术信息,要实现文本信息的有效传播,译者必须准确、恰当地向受众作出传递。鉴于此,本文通过动态顺应理论的模式梳理,以受众意识为视角,探讨学术文献的汉译策略。豪斯在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中分析了原有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发展,并提出了目前唯一一个以研究为基础,以理论为根据,以跨学科为构想并能全面解决问题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以该书第一、二章为语料展开英汉翻译实践,以受众意识为视角拓展了动态顺应理论在学术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探索提高学术文本翻译有效性的新途径。通过学术文本的翻译实践并结合译例分析,笔者尝试从逻辑推理、学术术语和正式语域的句法结构这三个学术文献的特色层面探讨汉译策略。在逻辑推理层面主要通过理清句群间逻辑关联,采用逆序、顺译等手段,顺应中文受众的意合需求,关注逻辑事理顺序,适当加词解意以达到有效交际的效果;学术术语层面要利用平行文本的互文性参读建立相关知识框架,借助各种辅助工具顺应语境和专业特点选取符合受众认知的学术表达,必要时加注释说明;正式语域的句法结构层面则以归化翻译策略为指导,本着有效交际原则,尽量使处理后的译文顺应目标语受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因此,笔者选择在受众意识下根据实际翻译案例动态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顺应,注重在最大程度上为受众传达源语言文本的信息,也从功能意义上强调了动态顺应实施的最终目的以及效果,为相关学术文献的翻译工作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强调受众意识下的动态顺应凸显了学术文本翻译的学术视角,拓展了翻译实践的策略手段,增强译者对于译文针对目标受众拟产生效果、翻译方略是否以适合受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言文本信息的重视。动态顺应中强调受众意识,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更成为评估译文质量的一个新标准,相信对这一视域的深入分析将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最大可能地获得学术信息传播共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