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知识营养的汲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儿童读者的特殊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缩短原文本和儿童读者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发挥译者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柳林风声》是由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经典童话,被誉为最能代表二十世纪的百本书之一。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阐释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选取杨静远、任溶溶、以及张炽恒的《柳林风声》中文译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分解到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中去,以期探讨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儿童文学翻译,从而肯定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包括四个步骤,即“信任”、“入侵”、“吸纳”和“补偿”。第一步是“信任”,斯坦纳认为翻译活动源于译者的信任。信任来自于译者对原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以及译者的语言能力等多种因素。本文从这三方面因素来分析译者翻译的第一步,指出他们对《柳林风声》的信任有其客观原因。第二步是译者的“入侵”,具有袭击、掠夺性。本文以研究译本中的实例分析译者的文化意识、语言习惯等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入侵”过程。第三步是“吸纳”,“吸纳”就是翻译过程的表达阶段。对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表达。本文从三位译者在语义、语言形式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最后一步是“补偿”,补偿对于保持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三位译者通过各异的方法对译文进行补偿,也正是因为译者负责任的补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通过对《柳林风声》三个译本的分析,发现儿童文学翻译是译者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结果,并且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对译本之间的差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有机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及其如何影响翻译过程,是一次创新的对《柳林风声》中译方面的尝试,同时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