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DBSV在蜱、人群与动物中的感染现状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js1989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布尼亚病毒科的RNA病毒,是引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大别山病毒(Dabieshan virus,DBSV)是新型蜱传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于2000年在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区的社鼠中首次分离到,因其与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亲缘关系较近,最初被认为是汉滩病毒的一个亚型,于2015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命名。近年来,新型蜱传病毒因其能诱发严重的人类疾病而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虽然DBSV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病性尚不清楚,但汉坦病毒可以进行跨物种传播且DBSV与HTNV亲缘性较近,怀疑其参与了人类的发热性疾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蜱虫及人畜群体中DBSV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2020年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辽宁地区已经存在DBSV,因此本文对辽宁地区DBSV的感染现状进行初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DBSV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辽宁部分地区蜱、人及野生动物中的病原检测2020年5-9月,在辽宁大部分地区进行蜱虫样本的采集,以地区分类后(分为:辽东、辽西、辽南、辽中南)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辽东及辽西地区蜱中存在普遍的DBSV感染情况。本章试验建立了一种PCR检测方法对辽宁地区蜱、人及野生动物中的DBSV进行检测。结果:辽宁地区蜱中DBSV阳性率为13.80%,人及野生动物中DBSV阳性率从0到100%不等,普遍存在DBSV感染情况。2.DBSV N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原核表达和纯化根据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的基因序列,针对DBSV的N基因设计一对引物,以普通PCR检测DBSV为阳性的蜱虫核酸为模板,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得到重组蛋白-p ET28a-DBSV-NP,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后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得到大量高纯度的重组蛋白。3.DBSV N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用纯化的DBSV重组N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为1:32000的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本试验成功制备抗DBSV N重组蛋白兔多克隆抗体。4.DBSV N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以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DBSV标准阳性血清为一抗,HRP标记的羊抗兔Ig G为二抗,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DBS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其中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浓度是2.5μg/m L,37℃包被2h,最佳封闭条件为2%BSA 37℃封闭1h,血清(1000倍稀释)37℃作用15min,二抗(2000倍稀释)37℃作用1h,底物TMB 37℃显色20min。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临床(人、牛、羊、猪)血清,各选取其中50份OD450值较低的血清,且以其平均值加上3倍的标准差((?)+3SD)为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特异性试验证实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不与其他病毒(阿龙山病毒、新布尼亚病毒)的抗体产生交叉反应。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来自辽宁各地的临床人、牛、羊、猪血清进行检测,检出DBSV抗体阳性样品共75份,阳性率为7.4%。综上,本试验建立的PCR方法可以用于DBSV病原检测,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血清中DBSV抗体的检测,并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DBSV重组N蛋白,制备了兔抗多克隆抗体,为临床上人群及动物群体中DBSV感染现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灰葡萄孢是一种主要利用空气进行传播的病原真菌,能够侵染全球近1400多种宿主植物,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开发防治灰霉病的新型高效杀菌剂。Chloroxaloterpin A(1)和B(2)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从菌株Streptomyces pluricolorescens SN194中分离得到的含有viguiepinol骨架的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前期研究结
学位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是我国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省份,防除难度较大。莠去津(Atrazine),三氮苯类除草剂,是我国用于防除玉米田苘麻的主要药剂。莠去津长期、频繁的使用,其对玉米田苘麻的防除效果已明显下降,长此以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本研究以采自辽宁省的68个苘麻种群为研究对象,从抗药性水平、靶标及非靶标抗药性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延缓苘麻抗药性的发
学位
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共生菌对宿主昆虫的营养、生殖和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IMD通路是昆虫抵御革兰氏阴性菌侵染的一个重要免疫途径,然而,它对共生菌滴度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以褐飞虱和其体内共生菌Candidatus Arsenophonus nilaparvatae(Arsenophonus)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定位及RNAi等技术和方法来探究褐飞虱
学位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是一类已被应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性天敌,感染PI-Wolbachia后,其生殖方式会由两性生殖转变为孤雌产雌生殖。相对于未感染的品系而言,感染PI-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探究PI-Wolbachia调控松毛虫赤眼蜂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可能获得更优良的生防品系,还为接下来研究寄生菌与宿主互作提供支持。本研究首先获得一株PI-W
学位
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类分布范围广泛,可防治多种农林业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蜂。对于卵寄生蜂来说,如何辨别寄主在防治过程中尤为重要。寄生蜂在产卵时会通过标记物标记该寄主已被寄生,并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辨别这类标记物的能力,从而避免对同一寄主重复寄生。这种学习产生的“记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研究认为Wolbachia可以削弱赤眼蜂“记忆”使其偏好过寄生行为,Wolbachia的水平传播可能发生在过寄生过程
学位
大蚕蛾科Saturniidae全世界已知共8个亚科,约180属3454种。大蚕蛾科昆虫的分类鉴定主要依靠成虫的形态特征。部分种类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极为相似,若仅依靠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无法实现快速、准确鉴定的目的,大蚕蛾科的分类亟需引入新的形态鉴定特征。幼虫作为大蚕蛾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虫态,其稳定的形态特征可为大蚕蛾科的分类鉴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分类特征。开展大蚕蛾科幼虫的比较形态学研究不仅能够补充相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同时被称为秋粘虫(fall armywarm,FAW),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新入侵害虫。近年来,在国外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草地贪夜蛾,导致其抗药性增强,因此生物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入侵地区,昆虫病原真菌分离物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防制剂。真菌杀虫剂具有寄主专一性并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安全等特点。本试验室分离纯化得到1株草地贪夜蛾优势病原真菌,研究其
学位
本文首先采用温室盆栽法,确定了JZ-12对3种除草剂药效增效最佳的体积分数为0.5%;通过测定JZ-12桶混助剂与药液的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和展布性并进行润湿性分析,确定了JZ-12的增效机理的一个方面为改变药液润湿性能;通过扫描电镜检测植株叶表面蜡质层的溶解情况,并通过Spectra Max 190光吸收酶标仪和HPLC-MS/MS测定植株叶表面持留量以及植株吸收残留量,确定了JZ-12对靶标植物
学位
乌头碱是一种C19二萜双酯型生物碱,因其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菌效果,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进行开发。乌头碱的传统获得方法存在产量低,培养周期长、生长条件苛刻等缺点,因此严重影响了乌头碱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本论文以提高乌头碱的产量为目的,以筛选出的产乌头碱内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种类诱导子对其发酵液进行诱导,获得最优诱导子及最佳诱导条件,又探究了诱导子茉莉酸甲酯(MJ)对SNGWT-002
学位
稻瘟病作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其严重发生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超过60%。使用化学杀菌剂是有效控制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手段,但长期使用存在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同时,病原真菌正在迅速适应杀菌剂从而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因此,发现新的天然产物杀菌剂,对有效控制真菌病害的发生,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链霉菌SN0246是本实验室保存菌种,化合物CP515是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前期试验研究发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