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市民社会”研究热潮,这是对西方市民社会传统的一次回归。与国际理论界出现的这一现象相比,长期以来,在我国,市民社会问题一直未引起理论界的重视。直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实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呼唤着相应的理论,由此,相对独立于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市民社会理论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起了。
当今中国,最大的历史背景就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而社会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居乐业的和谐状态。现阶段,中国最根本的国情就是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经济问题是主要问题,经济发展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然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先例,因此没有经验可循。西方业已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生成一个与之相应的市民社会,反之,市民社会一旦开始发育,它又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和国家政治生活。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认真系统地梳理、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西方和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历史模式的对比研究,从而寻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及和谐社会构建之可能的正确途径。
市民社会概念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词汇,要彰显其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对其历史演变的进路加以考察与分析就成为首要的、必要的工作。系统考察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在其间演变发展的逻辑线索,有助于我们在方法论上搞清楚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因此,本文第一章,主要依据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西方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线索,阐述了四种理论范式。一是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其主要特点是社会与国家重叠没有区别,与国家相对的是人类生存的野蛮状态;二是近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阶段仍然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区分,但与第一种理论不同的是在财产问题上,有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分思想的萌芽;三是国家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范式,它由黑格尔开启,其核心思想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四是当代新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范式,它代表了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
本文第二章,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马、恩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对该理论对以往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之处及时代价值进行了阐述分析。本文认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是-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只是因论述的需要而在具体的表述上有所不同。而且,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市民理论进行分析,其现实落脚点在于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即是本文第三章的主要议题。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和谐社会理论也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次,本文就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本文从分析市民社会的一般性价值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与本质属性入手,得出市民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重点阐述了在唯物史观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