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CBCT来研究健康人群的上颌尖牙牙槽骨高度的增龄性变化,为临床上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应用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不同年龄段牙槽骨高度吸收后剩余牙根的数字模型,为研究增龄性上颌尖牙牙槽骨高度的吸收与剩余牙周膜支持面积和牙槽骨支持体积二者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临床修复中基牙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1.上颌尖牙牙槽骨高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本研究收集了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门诊200例20岁(含)以上健康人上颌尖牙的CBCT影像资料,按照年龄分为五组(20-29、30-39、40-49、50-59、≥60)。使用CBCT影像分析软件Invivo5.0系统测量上颌尖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位点(唇侧、舌侧、近中侧、远中侧)牙槽骨高度的吸收程度,即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牙槽骨高度增龄性变化及其与性别的关系。2.上颌尖牙牙周支持水平的三维测量研究本研究选择25颗离体上颌尖牙进行CBCT扫描,并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立体重建,通过牙釉质与牙骨质的灰度特征将牙齿分为牙冠和牙根两部分,分别得出上颌尖牙的牙齿、牙冠和牙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并利用实验一所测量的数据模拟不同年龄段不同位点牙槽骨高度吸收后剩余牙根的数字模型,测得剩余牙根表面积和牙根体积。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上颌尖牙牙槽骨高度的吸收与剩余牙周膜支持面积和牙槽骨支持体积二者的关系。结果:1.在200例研究样本中,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年龄显著影响上颌尖牙四个位点(唇侧、舌侧、近中侧、远中侧)牙槽骨高度的吸收(P<0.05);不同位点牙槽骨高度吸收程度不同,上颌尖牙的唇侧牙槽骨高度吸收较其他侧更明显(P<0.05),近、远中侧无明显差异(P>0.05);50岁以上年龄组牙槽骨高度吸收程度受到性别的影响,女性高于男性(P<0.05)。2.上颌尖牙平均牙表面积为487.17±71.91mm2,其中牙冠表面积为200.63±23.73mm2,牙根表面积为286.56±59.33mm2;上颌尖牙平均牙体积为586.76±101.33mm3,其中牙冠体积为270.99±46.11mm3,牙根体积为316.17±72.07mm3。牙槽骨高度吸收后的剩余牙根表面积和剩余牙根体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P<0.05);50岁以上年龄组剩余牙根体积降至原80%以下,60岁以上年龄组剩余牙根表面积降至原80%以下。结论:1.健康人群的上颌尖牙牙槽骨高度具有明显的增龄性改变,唇侧牙槽骨高度吸收明显,50岁以上牙槽骨高度吸收受到性别的影响。2.CBCT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牙槽骨状态的增龄性变化,可以为牙周疾病的预防及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随着牙槽骨高度吸收程度的增加,牙周组织对牙齿的支持能力逐渐下降。4.CBCT结合Mimics软件测量牙根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值得推荐,并能为修复基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