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7年到2001年,贾樟柯以《小武》、《站台》、《任逍遥》、《公共场所》四部作品为代表,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贾樟柯来说,这是一个基于成长记忆的阶段性表述.针对目前国内有关贾樟柯的评述散评众多专论缺乏、感想偏多理论偏少的现状,本文试图以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论"为标准,对贾樟柯的"作者"身份与贾樟柯电影的"作者电影"属性做一番全面而细致的观照.具体来说,贾樟柯的电影观念以"个人化"与"创新性"为核心,倡导导演的个人化表达.贾樟柯的影像语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体现出了一贯的纪实性影像风格.而"贾樟柯式"的对于当代中国小城镇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无尽关怀,又为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赋予了一致的人文性主题.正是在这三点的基础上,贾樟柯符合了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论"所坚持的"一致性的个人化主题/风格表现"的标准,是一名电影"作者".进一步,由于自身潜在的多重电影美学追求与外在中国当代电影体制的双重影响,作为"作者"的贾樟柯将会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他对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钟情、对于拍摄"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愿望、对于电影工业属性的重视等等.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决定了贾樟柯是一名仍然处在创作成长期的"成长中的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经验与中国电影艺术传统的影响下,贾樟柯的作品为中国当代的"作者电影"注入了新的力量,为中国电影的多样性发展付出了积极的努力.经由国际电影节突围策略,贾樟柯的作品和其他中国"新生代"导演的获奖作品一起扩大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与世界了解中国电影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