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前期研究已对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证实了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可靠性,鉴于对其稳定性的机制尚存在一些不解与疑问,本课题研究拟通过观察单后托夹板和四合一夹板固定的比较,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力学分析手段(三维有限元分析)来阐明单后托夹板固定稳定的作用机制。方法:从2015年8月~2018年3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日期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手法整复后,治疗组采用单后托夹板旋后屈肘约120°位固定,对照组采用四合一夹板旋后屈肘约90°位固定,分别观察治疗后提携角改变等情况。同时,通过对一正常的上肢进行CT扫描,获取图像后输入Mimics建立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建模,将模型导入ANSYS 10.0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及载荷下的受力、移位等变化来分析单后托夹板固定的稳定性情况。结果:术后2组组内组间在提携角改变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个不同角度的测试中发现,肘关节处于旋后屈曲120°位时,骨折断端所受应力最小;肘关节处于旋后屈曲120°位时,骨折断端所受应变最小;肘关节处于旋后屈曲120°位时,骨折断端位移值最小。结论:1.在临床观察中,通过比较单后托夹板与四合一夹板固定治疗前后患肢提携角改变,得出两种固定方式均取得满意疗效。2.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符合有限元分析所示的力学机制,从力学分析上证实了该种固定方式的科学、可靠。3.有限元分析提示肘关节处于旋后屈曲120°位时,肘关节最大应力位于肱桡关节,桡骨从前方对肱骨小头的挤压作用力相当于一块前侧夹板的作用,这可能构成了单后托夹板不需要前侧夹板的一个因素。4.同时,通过在三种不同角度固定时的有限元结果数据分析,表明该种固定方式处于旋后屈肘120°位时为最佳稳定状态,亦与临床治疗经验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