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开展,时间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10年9月结束。在该地区所做的工作采用室内和野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四方面:(1)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a)对龙眼(Dimocarpuslongan)的取食行为和进食量的研究;(2)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对叶榕(Ficus hispida)的行为及相互适应关系的研究;(3)飞行笼中犬蝠取食过程中记忆行为的研究;(4)棕果蝠的取食对几种果实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棕果蝠取食龙眼在19:30~5:30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在20:30~21:00、22:00~22:30和1:00~1:30之间。此外,室内笼养实验结果表明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个数因体重不同而有差异,个数在6~20之间,实际进食量相当于其体重的1~1.8倍; (2)我们观察和测量了对叶榕的结果特点、果实特征以及取食该果实的犬蝠的形态特征,并通过飞行笼实验考察了对叶榕果实提供的视觉和嗅觉信息及犬蝠取食时视觉和嗅觉的应用。结果表明:对叶榕果实和取食者之间有较好的相互适应性。 (3)考察犬蝠记忆行为时采用了三个指标:取食时选择方向的正确率,时间花费,及尝试飞行次数。在飞行笼中犬蝠取食时选择方向的正确率从第13次试验开始有了显著提高,到该部分实验结束时达到了88.1±2.03(%),时间花费和总的尝试飞行次数分别从第6次和第5次试验开始有了显著下降,结果为19.5±1.31(s)和6.5±0.53次,结果表明犬蝠可以对食物的位置产生记忆,并利用这种能力来寻找食物。 (4)棕果蝠的进食对假烟叶树(Solanum verbascifolium)、垂叶榕(Ficusbenjamina),苹果榕(Eoligodon)、厚皮榕(F.semicordata)和鸡嗉子果(F.callosa)5种果实种子最终萌发率(GP)没有显著影响,除厚皮榕外,其他4种果实种子萌发开始(GS)和最短萌发的时间(Tmin)在对照组,果渣和粪便三个设置中均不同;5种果实50%种子萌发所需时间(T50)在3个设置之间都呈现差异性。